“没法再谈了。”
“谈不谈?”
“不谈!”
“一定要谈!”
“没法谈了!”
稍后,训练局诸领导一起找到栗晓峰,仍让他再找王怡谈话。栗晓峰没有想到,一
个队员的去留,竟惊动了诸位局长,他上任时能有一位副局长到场也好啊!
栗晓峰坚持不谈,他觉得,自己已经无路可退。
球队作为一个整体,和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一样,只服从权威,崇尚力量,它要求自
己的领袖果敢、坚强而不易屈服,如果在王怡的问题上栗晓峰屈从于压力,那么,一旦
和其他队员在教学上发生矛盾,王怡就将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
最后,由于局领导和副教练李秋江出面做工作,王怡留在了队里。
栗晓峰的执教从此蒙上了阴影……
12
冬日的阳光像一只温暖的巨手,悄悄伸进窗棂,在人们的头上和脸上轻轻地摩挲。
房间里,青烟袅袅。
排球界的各路诸侯聚集在国家体委主任会议室,正磋商着排球的振兴大业。
刚刚在香港夺得“超霸杯”季军,在日本夺得“冠军杯”亚军的中国女排主教练粟
晓峰脸上仍有一缕疲惫。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这样结束了自己的发言:
“所以,我认为1994年,我们把中国女排的指标定在第四名比较适宜。”
超霸杯和冠军杯虽然成绩不俗,但这两次取胜都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中国女排9
月27日重新组队,11月份即披挂出征,所以小胜,在于排坛列强对中国女排的新阵容还
不十分摸底;但有了这两次交手,他们就要综合各种资料对中国女排仔细研究,中国女
排再想一鼓而胜就不容易了,此其一,第二,这两次比赛都是在亚洲地区,时差与生活
习性我们都比较适应。第三,综合各队的实力,古巴队技高一筹,巴西、俄罗斯、韩国
也与中国旗鼓相当。较之美国、秘鲁、日本,我们虽略占一些优势,但也没有绝对取胜
的把握。所以栗晓峰觉得指标定在第四是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形势。
栗晓峰认为:中国女排的目标应该盯住1996年的奥运会。这两年,先扫清外围,对
韩国、秘鲁、日本,从略占优势到绝对占有优势;对巴西、俄罗斯和美国,也逐步改变
力量对比,从旗鼓相当到占有相对优势,然后再倾其全力攻击古巴!奥运会重振雄风便
大有希望。
不知什么原因,从栗晓峰一上任便申明不了解情况的那位全国教练委员会负责人,
却在会上发表了一番调子高昂的议论。他认为,从两次大赛的成绩看,女排把目标定在
第四太保守了。
他喝了一口茶,抬头扫视了一下会场,说:“我们有老女排的光荣传统,有袁伟民
同志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战术,而且,今天的女排是历届女排中身体条件最好的,实际上
已经具备了问鼎冠军的可能性!”
栗晓峰不以为然:“各位老前辈,喊口号我也会,但是喊口号并不利于我们正视问
题。我正是对中国女排的情况负责任,才这样分析问题的。”
排协领导对栗晓峰的低调发言也不甚满意,说:
“小栗啊,如果打不了冠军,叫你来干什么?要有勇气,敢于向世界冠军冲刺嘛!”
这之后,那位教委会负责人便不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新
闻媒体也推波助澜,好像女排振兴在望,巴塞罗那的阴影已不复存在。
读着这些报道,栗晓峰的感觉就如同曹操收到了东吴送来的劝进表,只不过,他无
法像曹孟德那样决定自身进退。
他觉得,自已被放到了火炉上烘烤。
其实,当年女排靠的是全面技术、整体实力以及坚强斗志,才克服了许多自身弱,
取得了“五连冠”的荣誉,而目前的女排只有身高优势,其他方面相对欠缺。
以文化水平为例。老女排的队员大都是初中毕业后进队;“五连冠”后提倡早期训
练,对一些排球苗子小学没毕业就开始训练了。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妨碍了队员对教练
意图的理解与执行。
其次是敬业精神,现在的女排也不如老女排了。这固然有教练管理方法上的问题,
批评多,表扬少,平时与队员的交流和沟通不够;但也有客观上的因素:对于大多数老
女排的队员来说,打球在当时是最好的出路。而现在的队员,大都是老运动员的第二代,
家庭条件优裕,有的还是独生子女,除了打球之外,她们可以有多种选择:当模特、上
大学、出国、做生意。打不打球已经没有了威慑力。再者,由于体制的变化,教练对队
员的实际问题已无力干预。
第三是身体条件。身体条件不仅仅指身高,还包括力量、速度、韧性、耐力、反应,
爆发力、协调力和判断力等等。身体测试表明,新女排除了在身高上占有优势外,许多
方面都不如老女排。
再一个是基本技术,老女排队员在人队以前,就已经被基层教练打了比较扎实的基
本功,因为那时候教练的心理是:从我手上出去的队员,不能让人家挑出毛病,至于出
不出成绩是次要的;后来成绩与职称挂勾,基层教练的思想有所变化,只要拉出去能打
出成绩来就行,基本功的训练被忽视了。由于基本功不够扎实,技术上起伏就较大,像
踩在电门上一样,时好时坏。
最后一个是心理素质,当年中国女排卧薪尝胆,直到6年后才问鼎世界冠军,队员
出成绩的时候正是在25岁-27岁之间。新女排的姑娘到二十三四岁已开始考虑退役问题
了,她们在场上拼杀时大都在20岁上下,由于人生阅历的欠缺,心理素质自然和老女排
不能相提并论。
还有一层更深的顾虑栗晓峰未说出口。那就是:女排上下所掩盖的一些矛盾,以及
这些矛盾所产生的内耗力对女排前景的影响。
袁伟民执教中国女排时,教学矛盾也曾尖锐存在,一些队员开始时接受不了袁伟民
的严格训练,不但背后骂他,还联名写信给国家体委领导,要求撤换教练,如果体委领
导当时不是用人不疑,中国的排球史恐怕就将改写。
那么,他栗晓峰能有这样坚固的“后方”吗?
13
这之后不久,发生了肖建华离队事件。
栗晓峰接掌国家女排的兵符以后,由于辽宁队的周红因故没有报到,国家队尚差一
人。因为马上就要参加世界女排大奖赛,需上报名单,栗晓峰在训练场地上和排协领导
商量,这次大奖赛反正是国际排联出资,能多带一个人就多带一个人,也是一次经风雨、
见世面的机会。至于人选,一是八一队的吴咏梅,一是辽宁队的肖建华,因为八一队已
有几位战将效力于国家队,所以原为八一队教头的栗晓峰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