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结论以黄易大师的数部武侠巨著为参考依据。
本这里总结四个武学层次:后天境界,先天境界,天
之道,
碎虚空。本书的武学层次划分也会依照这个层次而定。
‘后天境界’:所谓的后天境界也等若是一般习武者的普通境界,也是武学中最浅的层次,由于门派林立,鱼龙混杂,在这层次中模索的应是最多的,其中的不乏毅力持恒者,苦修后天之气而达至某一临界,从而激活先天之气,迈
先天之境,这里所需要的不光是体能的挖掘,更须心灵修养和
神修行,在体能修练中,或拳或脚或刀或枪或剑或
等等,都是发挥体能的手段,另外则是内气的修练,打坐调息是最基本的东西,在后天阶段中若不能排除杂念,抱元守一,很难达到内气的增长。借助药力丹丸提升内功都是下乘之作,这方面的功效或能借助一时,却不能借助一世。这几项修为同时达到初级武道的极限时便自然会进
先天境地。
《黄易书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吃丹丸灵芝什么千万年的宝贝成长起来的高手,这种描写无疑是对那些苦心修行者的一种讽剌。他的书中若出现这种况,绝对是对他朔造出来的武学意境的一个强有力打击,会把本身完美至无有暇疪的意境
坏的淋漓尽致。这是我最欣赏黄大师的地方,纵是一株万年
参在他笔下也不过是壮壮阳的玩意儿,最多是补气益年增寿驻颜,或在床弟之上多搞两个妞儿罢了。在本
书中亦不会出现这种
坏真正武学意境,讽剌真正武林高手的大败笔。其它败笔我不怕,这一坚决不行。其实这是‘真正’武侠小说的硬伤。至少我这么认为。》
‘先天境界’:这个层次明显有别于后天之境,首先是自身体能的大幅提升,经脉的融会贯通,再就是真气的循环不息,这些条件造成了先天境武者的优势,而且更能感受道家十六真言的妙处:炼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先天之境更进一步的讲求心和神的修为,‘心’生万念,掌控七
六欲,心
不坚者,终生于此徘徊,难做寸进,不能抛开一切俗念挂碍,让‘心’自由放任,终难达至境。
神的方面更要了解宇宙苍生,天地万物,一味枯守又或沉迷不悟,亦难与‘心’合。‘心’与‘神’之结合,直接影响先天境武者的修行
度。《黄易大师书中的先天境武者才算是高手,同样这种高手亦会在本书出现很多。》并不是先天境武者都属一个级数的高手,先天初段和先天至境是两个相距很远的极端,而绝大部分先天境武者终生都在初,中,两个阶段徘徊不进,因为世间太多的俗事无法令其抛开,又或只专其一。任何一种波动
绪都会影响修行者的心神。而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大部分无法保持‘身’‘心’‘神’齐
并进之势,这里的‘身’是体能的进修,包括体质强弱,真气
纯等等。‘心’是对本身各种
绪的掌控进修,是否拿的起,是否放的下,都影响‘心’修的进度。‘神’在上面也已提过,指对万物天地宇宙的了解,进而达到与之融汇。在这三种修行中,有的
重‘身’,有的
重‘心’,有的
重‘神’。更有者重修两项或三项者。‘身心神’齐修者是最有希望和最快能达到先天‘极’境的
。
另外正邪两道在先天境修行又有不同,正道者重求‘心’‘身’,越高者越接近枯守,远离宇宙苍生,天地万物,孤心枯修。《这也是黄易大师书中从未有哪个高僧能
碎虚空的原因所在,强如藏僧八思
也不过是立地顿悟,
身成佛,火化后得其舍利而已。始终和
碎虚空差了一线,黄大师的
碎虚空是武学的至高境界:达到了不生不灭,与天地同朽,与
月同在的境界。》魔道则是偏重‘身’修,放任‘心’流,正邪两者所重所修几乎相同,但在‘心’的修行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正道修‘心’之无欲无求,超脱俗尘之外。邪道修‘心’的极求极欲,无所不用其极。相较之下却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他们大部分
忽略了 ‘神’的修行,前者枯守,后者放纵,都没有时间去认识天地,了解万物。只有极少数出类拔萃者在‘心’‘身’之外兼而修‘神’,最终迈
了下一境界‘天
合一’之道。
诸如庞斑,翻云,传鹰,鹰缘,令东来等都是进修‘天
之道’的出色
物,并最终大彻大悟,踏
了‘
碎虚空’。
‘天之道’:指的亦是天
合一的境界,同样是道家学说,黄易的武学层次是偏向道家的。天
之道的武学是指
能吸收天地间的力量为已用,掌握超越
体极限的运作规律,从而达到无有穷尽的不竭地步,与天地合而为一,成为天地的一部分。对钟
或欣赏的某一事物进行不懈的修行,直到将其本身规律掌握运用至出神
化的至境,之后再结合本体的智慧及天赋,和对宇宙苍生,天地万物的
刻理解,把‘神’提高到似求非求,不求却求无上层次,便可达至‘天道’的神奥极端,踏出那‘
碎虚空’的最后一步。这条路是艰辛漫长的,有时寂寥,有时欣悦,有时苦闷,身在其中却又感美妙而幸运。
天道武者只能用不可测来形容,他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能借用天地之力的
绝非常
可比。他的心灵融
了天地,尽其宽,尽其阔,让
感到他的胸襟是何等的
博,他的
神异力可触感宇宙万物,可
悉一切,包括他
的意念,心想,让任何感到在他面前无丝毫隐秘可言,从而对他产生崇敬,受到他吸引,更有不堪者会对其礼膜拜,以表达心中的那
敬畏和感动。这种境界的
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陆地之‘仙’。‘天
之道’的大圆满境界就是踏
‘
碎虚空’的前兆。
‘碎虚空’:这一境界是黄易武侠著作中的最高武学层次,这一是毫无疑问的。佛的最高层次是‘坐化’,道的最高层次是‘飞升’。而‘
碎虚空’指的正是‘飞升’,由此可见黄易书中‘飞升’比‘坐化’高了一个层次。
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碎虚空’等若‘飞升’,‘天
之道’等若‘坐化’。
这个层次的境界我们可以省些笔墨,无须多言,谁也看的出一但踏这境界无疑就是一种‘消失’,不论它是何种形式存在,都不会再重现了,留下的只是被后世之
传颂的伟大历程和不朽传奇。
这里有一段《碎虚空》一书中无上宗师令东来的遗言:
“余十岁学剑,十五岁学易,叁十岁大成,进窥天之道。天地宇宙间,遂再无一可与抗手之辈。转而周游天下,南至天竺众国,西至波斯欧陆,北至俄罗斯,遍访天下贤
,竟无
可足与吾论道之辈。废然而返。始知天道实难假他
而成。乃自困於此十绝关内。经九年潜修,大彻大悟,解开最後一着死结,至能飘然而去。”
这应是黄易武侠书中最出色的一代宗师,以三十岁之龄就进登‘天
之道’。而邪帝向雨田一生
研‘道心种魔大法’,更在‘天
之道’徘徊二百多年,却最终不能踏
‘
碎虚空’之境,实是可悲可叹,黄大师笔下绝
,造就这么一个超卓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