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牛录额真叫佐领,甲山额真叫参领,固山额真叫都统,就是都统、参领、佐领,三级组织。一个牛录大约三百人,一个甲喇大约,乘五,一千五百人,一个固山再乘五,大约七千五百人,这是个规定的数字,实际数字不是这样的,有的多一有的少一。开始都是满洲人,所以叫满洲八旗。后来又增加了蒙古八旗,后来又增加了汉军八旗,三八二十四个旗,叫法,当时的叫法叫做: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我们现在有时候叫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也可以,严格说叫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那旗的颜色呢,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我说的是最后的,开始就四个颜色:黄、白、红、蓝,整个一个色。那后来增加到八个旗,这旗的颜色就镶个边,镶黄、镶白、镶红、镶蓝。这样就变成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八个旗。
这一个旗,这一个牛录有多大的官,他们经常问,相当于现在什么?三百个人,相当于是现在是一个营吧,那一千五百人相当于一个团,七千五百人相当于一个师。当时不是这样的,当时军队少,当时都统是一品官,一品,和部长,和上层是一起的。所以我说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牛录额真,就是佐领三百人,至少相当于现在团级,团长。甲喇额真我看怎么样也相当于师长。都统呢,相当于现在一个军,或者一个军团,大体上是这样,因为不大好类比。清朝因为它是弓马得天下,武人的官阶很高,权力也很大,所以不能完全拿今天类比。它这个八旗组织,不纯粹是一个军事组织,它还是一个政治组织,一个行政组织。所以八旗既是军事组织,又是政治组织、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司法组织,它是多元一体。八旗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它是“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出去打仗,打完仗回来就是老百姓了。亦耕亦战,寓兵于农,因为它当时在赫图阿拉,打抚顺,一个令下,就集合起来,去打仗。打完仗就回家,该种地种地,该打猎打猎,出征的时候军马是自己的,武器是自己的,干粮是自己的,掳掠了胜利品,分成八堆,或者八份,大伙分。每要出征的时候,朝鲜人记载,家里头老婆孩子是欢欣雀跃,希望到前线去。八旗组织在清初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把整个分散的女真人、满族人,通过八旗这个纽带连接成了一个战斗的整体。开始八旗就是女真人,后来吸收了一部分蒙古人、汉人、朝鲜人、锡伯人等等。所以,八旗组织的战斗力在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时候,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沈阳一直打到济南,掳掠了东西回去的时候,到了长城要过关口的时候,八旗军队把这树劈了,劈成白茬儿,写上字,“诸官免送”,就是明朝的官员你不要送了,骑了大马,穿了新的衣服,耀武扬威地就出了长城,明朝军队吓得尾随追击都不敢,那八旗军队当时是相当威武。
但是,清朝定都北京,八旗很多人从龙入关,到了北京,怎么办,怎么安置这些人?我给概括了一下:十定。第一,定身份。旗人当时不叫满族,旗人,就是在旗的,民人就是不在旗的,不在旗的叫民人。我看有的书说叫“旗民”,这是不对的。它是两个概念,旗是旗,民是民。北京吧,旗人就是在旗的,不在旗的汉人、回族等等,都叫民人。它叫只分旗、民,不分民族。这个身份是终身的,你在旗终身在旗,世世代代在旗,民人不在旗,世世代代不在旗,个别的例外。
第二,定旗分。八个旗,镶黄旗,你就终身是镶黄旗,子子孙孙是镶黄旗,但是里头有例外,我说是一般的情况下,中间也有变动。
第三,定佐领。某某人是八旗满洲里面的正黄旗,正黄旗下某参领,某参领下的某佐领,下面谁谁谁,世世代代都是这个佐领,子子孙孙都是这个佐领,个别情况有调整、有例外。
第四,定住地。住在哪儿是固定的。以北京来说,两黄旗住在北城,两白旗住在东城,两红旗住在西城,两蓝旗住在崇文门和宣武门以里,这叫京师八旗。那驻防八旗呢,就设立满城,杭州、成都、福州等等,设立个满城,就是旗人在里面住,修了城墙。
第五,定钱粮。吃饭怎么办?国家供养,旗人有钱粮,俗话叫“铁杆庄稼,旱涝保收”。
第六,定土地。原来在关外他是有地的,在赫图阿拉他是有地的,进了关到北京以后,这地怎么办?圈地,京畿圈地,圈所谓“无主荒田”,分给从龙入关,八旗官兵及其眷属。问题就来了,他住在北京城里,地可能分在丰润、宝坻,怎么种啊?这就出现了庄头,《红楼梦》里的乌进孝这类庄头,给他经营,帮着给拿地租,后来有人把地卖了。
第七,定营生。旗人不许做工,不许务农,不许经商。当兵他是一家出一丁,后来当然有变化了,他有八个儿子不能都当兵去了,缺不够,兵员不够,没那么多,剩下人做什么呢?吃的有保证了,有钱粮;住的有了,到北京以后圈房,我讲到顺治的时候,讲到六大弊政,圈地占房。北京内城原来所有人统统搬走,房子留给旗人住。住有了,占了房子,地有了,圈的地分了,不做工,不务农,不经商,做什么呢?有人说,说清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八旗子弟游手好闲。我说这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他做什么呢?手不做工、不务农、不经商,这手只有游手,没有事干只有好闲。
第八,定学校。后来发现这小孩要上学,学校要分等级:宗学、觉罗学,就归宗人府管;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归内务府管;八旗叫八旗官学,也叫八旗学,归八个旗分着管。学校是固定的,分等级的,和汉人不是一个,和民人不是一个学校,后来上到了高一级的学校了,但是考试单有名字。
第九,定婚姻。旗、民不通婚,不是满、汉,民包括汉人、回人、苗民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不光是汉族。旗、民不通婚,个别有例外了,那另说了,就总体做了规定,旗、民不通婚。
第十,定司法。旗人犯了法,地方官不能审理,单有一个审理的程序。旗、民犯了同样罪,同罪不同刑。《大清律例》规定:旗人犯了徒刑,一年折合枷号五天,就是判一年刑,要是民人判一年刑的话,旗人就关五天就行了。
实际上不止这“十定”,还有其他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八旗制度它是从清军入关之后就这么定下来了,一直到清末。到清末北京旗人有多少人呢?《北京市志稿》对宣统年间北京旗人的户口有一个统计:京城24旗,黄旗30312户,白旗34924户,红旗24317户,蓝旗29230户,合计118783户。就是11万多户,一户有人说是五口之家,我算了大约要六口之家,父母、夫妻再加几个孩子,大约五口到六口之间吧,这么个数,平均起来算。京城宣统时候旗人总数多少呢?北京旗人大约20万户,人口大约100万,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我叫做“旗人群体”。这个旗人群体不工、不农、不商,吃钱粮,一代一代传袭下来,靠国家供应,后来国家就供养不起了。八旗制度在清入关以前适应了当时的战争环境,亦耕亦战,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把分散的满洲人连接到一起,用军事的方法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战斗力量。但是,夺取政权之后,定都北京之后,在新的形势之下,八旗制度怎么改革,怎么适应新的形势?也做了一些改革,修修补补,因为八旗生计问题在康熙晚年出现了,雍正就很严重了。有的人没饭吃了,发到东北开垦去了,路费给你,给你安家银子,这些人怎么肯到东北种地去啊,领完银子再跑回来。所以,八旗生计问题是困扰清朝政府一个很大的一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愈演愈烈。最后,八旗制度崩溃了,大清帝国的宝锈蚀,坏掉了。八旗制度,大清帝国的基础崩塌了。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