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把诗抄下来!”
“你带多的笔了吗?借我一支。龙腾小说 Ltxsfb.com”
“太喜欢这首诗了,写得真好!”
“……”
礼堂内的学生们,此刻全然不听周赫煊在讲什么,一个个只顾埋
抄撰新诗。
这首《致橡树》做为诗,既没有缠绵悱恻的凄美,也没有海誓山盟的热烈,但其对
的态度,却能得到男
和
读者的一致赞同。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在一起。”
“我们分担寒、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霓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谭艳秋坐在台下,反复沉吟这几句,眸子里闪烁着莫名的光彩。
这不正是她渴望的吗?与
同甘共苦,相互扶持,携手终老。享受
却又能保持自我,不做男
的附庸品,不做笼中的金丝雀。
“周先生真懂啊,把咱们
儿家心里想说的话,全都在诗里说出来了。”陈碧云低声笑道。
谭艳秋嘀咕道:“他肯定喜欢格独立的
子。”
陈碧云说:“那么多学者里面,我就佩服周先生,处处为咱们子着想。”
讲课结束的瞬间,便有几十个生冲上台去,拿着刚刚抄下的诗稿找周赫煊要签名。有些大胆的
孩子,甚至当面询问周赫煊是否已经结婚。
谭艳秋实在挤不过去,只好无奈地返回宿舍,写文章向《》杂志投稿,并附带了周赫煊那首《致橡树》。
十多年前,袁世凯当政的时候,因不满新闻界对“宋教仁案”和“二次革命”的报道,悍然清洗持反对意见的报刊。全国500多家报纸,被查封得只剩下139家,至少有24名记者被杀,60多被捕
狱。
史称“癸丑报灾”。
癸丑报灾导致一个有趣的结果,那便是刊物随之兴起。因为这玩意儿没风险,当局审查并不严格,以至于一些文学刊物,都打着
杂志的旗号发行。
上海的《》杂志,便是其中翘楚。它最开始主要刊载家政内容,提倡
做新时代的贤妻良母。
此诗一经问世,便有《时报》、《
子世界》、《中华
界》等多家
杂志转载,被誉为中国最伟大、最进步的
诗。南方各地的新诗团体和文学社团,都对《致橡树》展开讨论研究。
在随后的20多年里,“橡树”和“木棉”也有了新的寓意,诸多作家给自己起的笔名中都带着“棉”字。
由于周赫煊已经加新月社,因此被视作新月派诗
。后来梁实秋评价道:《致橡树》一诗,力压新月
诗全篇,实为不可多得之杰作。
与此同时,中西塾的校务主任吕嘏纯,也在给《
时报》的投稿中,阐述了周赫煊提出“自尊、自强、自
、自立”观点。
《时报》将其简称为“四自原则”,并将之定
为“新时代
子美德标准”,还把周赫煊赞为“
之友”、“民国奇男子”。
如今南方的解放运动愈演愈烈,“四自原则”得到各地
协会的一致认同,随着运动的开展而广泛传播。
应当自尊、自强、自
、自立,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被民众所接受和支持。
甚至连那些保守派,都对“四自原则”极为推崇。因为其中的“自”,跟那些提倡彻底解放的
权思想不同,更加符合传统的社会道德标准。
一时间,们似乎把周赫煊历史学家、演说家、作家、报
的身份都忘了,只记得他是个诗
和
权运动家。
但不论如何,周赫煊“之友”的
衔摘不掉。四年后,当上海《申报》评选“民国美男子”时,周赫煊虽然只能勉强挤进前五,但据调查问卷显示,超过60%的
都把票投给了他。
张玲在晚年接受采访时说:“我读中学那阵,周先生是
生公认的理想
,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关注。每当周先生有作品问世,必然能在书店里看到无数
学生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