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章节,想要看正确章节请来起点。更多小说 ltxs520.com)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待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是完满的,而他的理论根源源于
。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
,不教不知也。”清俞樾《茶香室续钞·三阶》:“言
有三等,贤、愚、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子思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庸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中庸·中国画
[名词]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
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
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
才;又指
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引自月牙山《中华心法》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合一。通常
们讲天
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
的“尽其心者,知其也;知其
,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
合一,更忽视了天
合一的真实含义。天
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
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能尽其
则能尽
之
;能尽
之
,则能尽物之
;能尽物之
,则可以赞天地
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合一。这才是《中庸》天
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
,率
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
合一。天
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
合一的
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
,天
合一就是
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
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天命之谓(1),率
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1章)
【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
的自然禀赋
,并无神秘色彩。(2)率:遵循本
,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
:符合。(5)节:节度法度。(6)致,达到。
【译文】
的自然禀赋叫做“
”,顺着本
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在没有
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
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
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在一
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都有的本
;“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
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
们加强自觉
,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
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感的角度切
,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
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
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
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
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