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急如焚,恐怕没有比他更甚,可却不能过于表露出来。
张宏苦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可一直没起色。”
他的子也不好过,皇帝不想让
知道自己病重,可是
复一
,
多嘴杂,怎么也瞒不住,光是应付后宫那边的压力,都足以让他吃不消,更别提朝里那些大臣,三不五时都来询问,别
还好说,像张四维这种阁臣,张宏是怎么也没法托词含混过去的,如今见了赵肃,简直像是见了救星,总算是有个挡在前面的了。
“您看,要不要征召民间名医”张宏斟酌着问,这也算是病急投医了,因为朱翊钧一旦驾崩,太子年幼,后宫就是太后说了算,太后与冯保
好,保不准在冷宫扫地的冯保会东山再起,到时候他张宏就没有什么好果子吃,所以即便是为了自己的前程,也要保佑皇帝长命百岁。
赵肃被他这么一提醒,忽然就想起一个来。
“你可知道李时珍现在在何处”
张宏讶然道“您说的是曾经给世宗皇帝看过病的那位李太医”
“对。”
张宏想了想“早年他辞去太医职位,听说在民间写书,后来就没有音信了。”
赵肃道“此事我去安排,你且不要声张,若有问起,就依照之前太医院的说法去说,如今陛下生病之事已经传遍朝野,再刻意隐瞒也不妥,我与陛下商量过了,索
告知朝臣,也好让一些
见不得光的心思彻底无所遁形。”
张宏连连点“您放心,咱家晓得厉害”
赵肃代完,出了宫,马不停蹄找上薛夏,让他动用锦衣卫的资源打探李时珍的下落,一旦有消息,立即启程,务必把
请回来。
翌朱翊钧便下了旨,直接起用赵肃,
内阁,掌首辅印,并命其教导太子。
按理说,这是不符合常规的,首辅的选需要通过朝臣廷推,最后皇帝盖章,才算顺理成章,现在皇帝越过这个环节,直接下中旨任命,显然并不准备让朝臣参与。
从古至今,臣强则主弱,主强则臣弱,君权和相权之间,都是互相拉锯的。嘉靖帝强势无比,任命一个严嵩为相二十年,就算不少弹劾,也奈何不了他,还是皇帝主动厌弃了,才使得严嵩下马。换了隆庆帝,也就是朱翊钧的老爹就不行了,他从来就没想过把握主动权,反而还主动让出权力,让大臣们自己做主,所以才陆续出了高拱、张居正这等强势的
物。
等到朱翊钧登基的时候,众本想延续隆庆朝的传统,可随着皇帝逐渐长大,逐渐
起来,众
发现,主动权已经渐渐回到皇帝手里,连张居正也不得不低
,所以就算张居正死后,首辅之位一直空悬着,也没
敢说什么。
现在皇帝一病倒,马上就把赵肃召回京师,还把权柄尽数付于他,隐隐有托孤的意思,这一石激起千层
,立即被演绎出许多种含义来。
有认为,皇帝觉得自己时
无多了,不想在廷推的事
上
费时间,所以直接任命自己信任的
选,而且这位陛下这么做,摆明了是不信任张四维。
也有认为,上回张四维家族侵吞田地的事
,皇帝没有追究,反而还将他留下来,这是想让他与赵肃抗衡,以免一家独大,
了朝纲,正所谓帝王心术,
不可测。
还有认为,皇帝这是在为身后做准备,太子年幼,必然需要辅政大臣,赵肃和张四维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再加几个
,这样可以达到互相牵制的效果,谁也占不到便宜。
无论这些揣测包含了善意或恶意,赵肃走马上任,已经是毫无悬念的事了。
仔细想想,他确实是比较适合的选,因为自从张居正死后,张四维另立门户,原来依附于张居正麾下的
,就没了大将之才,王国光或者殷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