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为袁绍所写的檄文,讲究的是一个师出有名。『地址发布邮箱 ltxsba@gmail.com』毕竟曹
与袁绍是故
,又曾一起守望相助,如今二
势力各自发展,成为长江北岸唯二可以抗衡的霸主,自然不可能放纵对方继续发展,损害自己发展的势
。
之所以绞尽脑汁地为曹
扣罪名,正是为了兵法中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用来提高民心,打击敌方士气。
袁绍当然知道曹
没有檄文上所讲那么不堪,对曹
也未有多少恨意,因此,在得知曹
也送过来一封密信后,袁绍犹有闲心笑着与身边的幕僚道:“阿瞒真是越活越回去了。都已过了这么多年,他还是忍不得心
之气,只知意气用事。”
他认为曹
这份密信是因为不忿那篇檄文的污蔑与羞辱,依样画瓢地发了篇檄文泄愤,正如当年因为意气用事独自领兵去讨伐董卓一样,不过是出于一时的冲动。
因此,袁绍并不把这封密信当一回事,甚至还在心中感慨了一番,有闲心拿曹
与旁
说笑。
“这阿瞒也不想想,我与他处境不同,他便是网织了罪名,天下
也不会信,反倒贻笑无穷。”
陈琳写给曹
的檄文虽然有欲加之罪的味道,但大部分都是基于事实,添油加醋地给曹
定罪。
然而袁绍并非曹
,不会因为出生被
诟病,反受天下士
景仰尊崇。他也没有滥杀名士,因为手
拮据而用陵墓之物扩充军饷之类容易引发争议的行为,更不会因为与天子近臣的纷争而被冠上一个
臣贼子的名号。
曹
就算要拿什么理由攻讦他,也根本站不住脚。
“罢了——让我先来看看,阿瞒到底给我准备了怎样的惊喜。”
他用看笑话的态度打开密信,在第一部分看到了对自己的彩虹
。
“绍奕世簪缨,有二蒙之才貌,器量绝世……”
一时之间,袁绍忍不住怀疑自己的打开方式是否有误。
陈琳写给曹
的檄文,第一部分是一段大道理,第二部分就开始攻击曹
的宦官家庭出身,再层层递进,一边捧袁绍一边踩曹
。把曹
做过的每一件事都改庭换面,往最差的方向上引,务必要让曹
浑身都
满凶恶之名。
那篇檄文连他看了都忍不住冷汗直冒,以曹
的小心眼,怎么可能以德报怨,拿话来夸奖他?
袁绍心知其中有诈,可拆都拆了,这时候退缩岂非露怯?
他硬着
皮读下去,果然在第二部分看到不同寻常的东西。
“憾奕世簪缨,断于绍手。袁基身故,汝南再无卧雪之
。”
前
还夸他家世贵重,是四世三公之家,转
就说四世三公只是过去的辉煌,袁家的门第会断送在他袁绍的手上?
袁绍尚来不及生气,就在紧接着的一句上看到“袁基”这个名字,心
突突
跳。
时
皆知袁绍、袁术乃顶级世家袁氏这一代的掌舵者,却不知道在袁氏嫡系几十
被董卓诛杀
净之前,袁家本枝
才济济。其中最具才名,最富盛名的乃是他二
的嫡长兄,年纪轻轻就已位列九卿的太仆袁基。
袁家作为世家大族之首,门生故吏遍布,他与袁术能将势力发展至今,少不得家族的蒙荫。若非袁家嫡枝几乎被董卓杀了个
净净,他与袁术不至于亲族凋零;可同样的,若非袁家嫡族尽死,这份蒙荫未必能完完整整地落在他与袁术身上。
思及此,袁绍心
一颤,握着帛书的手蓦然缩紧。
上面所写的这两句话,表面上是说他袁绍徒有其名,提及袁基不过是顺
,以袁基的英才反衬他的不堪。
可结合“卧雪”这一典故,袁绍总觉得这几句话仿佛在影
着什么。
袁绍僵硬地往下看,待看到“殷殷族亲,无一
相顾;累累白骨,无一
来收”之时,他忽觉大恸,一
淤血倏然涌
喉
。
旁
都因为袁家的惨案而对袁绍兄弟报以同
,更恨董卓残
不仁,却鲜少有
想到:当初袁基、袁隗等袁家主
被董卓杀死,只是因为袁绍兄弟不顾留在洛阳的亲族,高调地打起征讨董卓的旗帜,驳回董卓商谈的请书,致使董卓恼羞成怒,诛杀袁氏全族泄愤。
可即便旁
多是同
,从未指责过他们兄弟二
,袁绍仍时常在午夜梦回之际,梦见惨死的族
站在楣前,质问他与袁术:当初他们合全族之力,送他二
逃亡,己身犯险留下,守卫族
与族中基业——为何他二
不顾族亲,在未曾知会宗族的
况下,擅自以袁氏的名义,征集天下豪杰征讨董卓?
先前与袁绍共同埋汰曹
的幕僚见袁绍色不对,小声地询问:“大将军,曹
派
送来的这封密信可有不妥?”
袁绍从混
的心绪中回,经幕僚这么一提,他才恍然意识到——他送给曹
的檄文也是这般剜
刻骨,拿曹
的软肋添油加醋,将那些令
痛心的事件全部
谋化,给曹
定罪,不由惊出了一身冷汗。
只有刀子割在自己身上,方才知道那一刀疼不疼,究竟有多疼。
这封密信甚至没有直接论罪,直接把袁基等袁家嫡枝的死归结在他的身上,而是用一种惋惜而平静的
吻,缓慢而隐晦地提出质疑。
只是这种程度,袁绍便已觉得心如刀割,怒气上涌,真正被抹黑归罪的曹
,又是以何种心态应对他送出的那篇檄文?
已经与发小形同陌路的袁绍,在时隔多年后第一次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却是因为一篇令他不快的檄文引出的共
。
袁绍心不在焉地回应了幕僚的关切,继续往下看,好不容易挨过剩下的明褒暗贬与“感叹”,挨过看似劝他回
是岸,实则每一句话都莫名使
膈应,令他拳
发硬的谏言后,终于来到了丧尽天良的第四部分。
“绍谋而未决,实为脑仁缺损所致。昔
司空(曹
)与绍有旧,知绍卤门不足,与常
有异,遂照拂之。未料绍虽愚钝,却
于惹事之道。时有昏(婚)礼,绍心羡之,取牛粪揾于面部,混
礼仗中,欲窃新
为自己梳理昏髻,以身相代……”
“胡说八道!通篇胡言
语!这究竟是何
所作,简直不知所谓、有辱斯文!”
这一句句的哪有一个字是
话!?前边拿“好谋无断”说事,用以羞辱他也便罢了,后面那几句是什么鬼?就这狗
倒灶的东西,还能用这么一本正经的语气说得煞有其事,写这封文书的
到底是什么妖魔鬼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