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更多小说 ltxs520.com这是夏树最信服的一句真理,也是他时常用来警醒下属官员们的一句箴言。在尔兰王国,他一贯的执政方略不但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更成功营造出了宽容友善、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而在威尔士王国,新政府在他的领导下通过提高工
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推广社会福利等一系列举措,有效降低了普通民众的不满度,各地治安
况有了质的变化。相较之下,不论是跟
尔兰王国诞生于同一时代的立陶宛王国、拉脱维亚王国,还是跟威尔士王国一同独立出来的英格兰王国、苏格兰共和国,社会稳定度和民众满意度都差强
意。
不管怎么说,大战的远去使得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又重新归于平静,然而在欧洲以外的地方,战和动
还在持续。在亚欧
界地带,奥斯曼土耳其的内战仍在上演,阿拉伯半岛遍地都是桀骜不驯的部落武装和游击队,北非东部的埃及和苏丹亦是战火不断,而在南非,亲德势力正与原先效忠英联邦的政府军展开拉锯战,至于美
军队展开殊死争夺的中太平洋地区以及中
两国激烈
锋远东战场,几乎每天都有数以百计、千计甚至万计的士兵在战斗中死去……
1936年4月14,西澳大利亚,卡尔古利金矿。
“要食物!要生存!要食物!要生存!”
愤愤的号声中,浑身脏兮兮、臭烘烘的矿工们走出四面透风的工棚,从各处工区汇集到了岔路
,然后沿着大路缓缓涌向金矿通往外界的唯一哨卡。
哨卡的铁丝网后面,一名戴白色防暑帽、身穿
黄色军装的
军尉官吹着集合哨,急吼吼地招呼士兵们戒备。只见挽着袖子、打着绑腿的
军士兵,或端着“三八大盖”,或拎着“歪把子”,纷纷从不远处几栋木质构造的营房离跑来。
其中一栋营房门,两名
军官佐挎着指挥刀,端着望远镜,一边眺望哨卡里面的
形,一边
谈道:
“端木君,这些澳洲想
什么?”
“他们在抗议,抗议我们给予的食物分量太少,每天分配给他们的工作量太大。”
“那实际况呢?”
“端木君,您别看这些白个
高大,其实慵懒散漫、效率低下,而且胃
还很大。他们要求的食量,比我们的士兵每
配额还要多,每天所能提供的矿石却比我们要求的少得多,我们可能答应么?”
“这么看来,澳洲白跟俄国白
没什么区别,都是好吃懒做的家伙,养着他们还不如从印度支那运输劳动力来。”
“那是,这个提案我很久以前就向杉田将军汇报过,据说南方军司令部已经初步采纳,只要得到大本营的认同就会实施。到时候我们就不必为这些愚笨的白困扰了!”
“哟西……”
两正说着,那支浩浩
的抗议队伍已经来到了哨卡前。卡尔古利金矿发现于半个世纪之前,随着大量淘金者的到来,这里一度成为西澳大利亚
气最旺的地方,随着机械设备的采用,开采效率较当年有了相当大的提升。战争期间,卡尔古利金矿的开采一度中断,而在
军占领整个澳大利亚之后,数千名英联邦军和美军战俘连同一部分平民被驱赶到了这里为
本
挖矿,类似的
况存在于澳大利亚所有的矿场、农场、牧场以及港
。
啪……啪……
两声清脆的枪响似乎震住了游行队伍,这些满脸污渍、面颊削瘦的矿工一个个衣衫褴褛,而因为身高的优势,他们基本是以俯瞰的视角盯着眼前的军士兵,明晃晃的刺刀确实给
以强烈的威慑,但是恶劣的条件已经将这些
到了绝境。
那名模样白净的军尉官扬着手里的南部手枪,用拗
的英语高声说道:“所有
,立即回到你们的工棚去!否则,严惩不贷!这是最后的警告!”
游行抗议的矿工队伍没有动,片刻过后,从队伍前排走出了一名身材魁梧的白男子,虽然被俘后被强行除去了军衔标识,但从他的军衣裤靴样式以及气质神态来看,不难看出他曾是英联邦军队的一名指挥官。
“什么时候满足我们的条件,什么时候复工!”这名白男子一字一顿地说道,言罢,身后的矿工们纷纷振臂呼应。
军尉官用凶恶的目光打量着这个挑
闹事的家伙,然后用
语对身旁的
军士兵
代了几句。一小队
军士兵端着步枪跑步上前,欲将那白
男子与后面的矿工分隔开来,矿工们不允,用胸膛迎向
军士兵的刺刀,双方相互对峙,剑拔弩张。
隔着十数米的距离,领的白
男子朝
军尉官隔空喊道:“什么时候满足我们的条件,什么时候复工,其他一切免谈!”
尉官拿不定主意,于是让传令兵跑去兵营那边,向两名官佐请示。不多会儿,传令兵返回哨卡,尉官在听了他转述的指令之后,旋即招呼那一小队士兵返回。接着,他一边倒退,一边以语下达军令,驻防在哨卡及周边坡地上的数十名
军士兵旋即做出相同的动作子弹上膛!
见此形,领
的白
男子脸色大惊,但这时候后退已经没有用了,枪声如疾风骤雨般响起,久久回
在这山谷之中……
卡尔古利金矿血案,七百多名美英战俘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殒命异乡,而这仅仅是发生在澳大利亚的多桩惨案中规模稍大的一件,基于澳洲居民多数都是白,且对
军的管制政策非常不配合,
本高层决定从印度、缅甸、马来、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强征大量劳力开发澳洲资源,在这种
况下,美英战俘及澳洲居民的生活条件愈发艰难,而中立国家的外
和
报
员也不断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
军在澳洲虐杀战俘、****占领区民众的种种恶
。至1936年6月,在美国通过官方媒体和新闻媒介多次报道这些事件的基础上,德国发行量最大的三份报刊齐齐发声,以详尽的篇幅披露了
军在澳洲
行,顿时震惊欧洲各界,从道义上讨伐
本的声音顿时犹如山呼海啸!
7月中旬,不堪凌虐的澳洲民众在欧美国家的秘密支持下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半月之内,起义的烽烟席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各地。面对数量多达20余万,且拥有飞机、大炮、战车以及战舰的本正规军,起义武装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城镇,利用他们天时地利
和的优势跟敌
打起了游击战。
澳洲的地理环境虽不比南亚丛林复杂,但近9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幅员为起义者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而在大战发之前,整个澳洲的
接近800万,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水平,战时有数以十万计的民众背井离乡逃往北美,此后经历了
军侵略和洗劫,澳洲
下降到了600万,许多民众为逃避战祸以及
军迫害从沿海地区迁往内陆,新建立起来的村镇、农庄成为起义者的临时藏身地和补给据点。
面对西方同盟国的指责和抨击,本政府一边狡辩,一边遮掩,甚至还装模作样地在堪培拉接待了欧洲访问团,背后却在实行冷酷无
的大扫
。发现原有兵力远远无法应付澳洲起义武装的游击策略,
军迅速从本土和东南亚抽调了十余万正规军以及多个航空队,同时以南方舰队严密封锁澳洲海岸。为阻断起义军获取外援的通道,
军摧毁了西澳大利亚和南澳大利亚的多个海港城镇,强行迁走当地居民在其迁移过程中,
军不但没有提供任何补给,甚至掠夺了这些居民的粮食物资,造成无辜平民的大量非战斗伤亡。
澳洲白的悲惨境遇已然被欧美国家视为骇
听闻的种族迫害,而在援助澳洲起义者的立场上,德美等国秘密达成一致,捐款捐物并组建志愿者参战,
员物资经以德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