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少数地方的现象。”
“那么,纯父可有什么良策?”石越虽然觉得资本追求最大利润根本是正常现象,但是青苗法积极的一面如果断送,也未必是什么好事。让大多农民产,而社会工业化程度又无法容耐这么多劳动力,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引发社会的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石越也希望青苗法能够切切实实解决农民的一些问题。但是让民间资本有效的流
农业生产当中,这个难题也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司马梦求苦笑道:“我又能有什么良策可言,本来越是穷县越是需要青苗钱,可在某些地方,结果却是越是穷县钱庄越是不愿意借青苗钱,反倒是富县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真要解决,还得靠地方官吏的良心与能力。或者在钱庄法增加一条,农民满足贷款条件而钱庄不放贷者,可以向官府申诉求助?不过依学生来看,这些都是细节,实则王相公变法的路子,整个就走错了,这完全是一个死连环。王相公变法便真能成功,财政岁真能大增,亦不足以解决大宋的问题。”
他这话实在是惊世骇俗之论。就算是石越,也不曾对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不过石越对于司马梦求的建议,也不敢断然下结论是好是坏,金融方面的事,石越并不是行家里手,这样的一条条令加进去,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暂时难以评估。
“那么纯父的高见是?”石越和李丁文对望一眼,并不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司马梦求可能是很久没有机会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略有点激动,“大宋之弊,在于冗官冗兵。要解决二者,首先就要澄清吏治,不澄清吏治,消除冗官,就不足以宽养民力,不能宽养民力,就不能厚培国本,不能厚培国本,就不足以显耀武功。王相公变法,背道而弛,焉能成其大道?”
这个道理,石越和李丁文,甚至苏轼、范纯仁都曾看到,也不算稀奇。当下石越问道:“我观王相公变法,虽然重开流不重节流,重法令不重事,颇有不如
意处,但似乎还不足以言背道而弛?何况王相公执政以来,消除冗兵,禁军减至五十余万,亦不能谓其见不及此。”
司马梦求淡淡一笑,说道:“我当为石大一一言之。”
“王相公削减禁军,自是事实,然而西北军费所需,数以亿万计,此处消减所得,彼处十倍花掉,又何足道?而冗官之势,熙宁五年之间,愈演愈烈。如嘉佑年间,推恩者数十,治平间三百
,而如今则四、五百
。官员们一个求田问舍,为子孙谋,谁来谋国?”
“又王相公立置将法,每将下面各有部队将、训练官一、二十,诸州又自有总管、钤辖、都监、监押,设官重复,平增冗官又是数以百计……”
“又推行新法,诸路增置提举官凡四十余,各设官府,不一而足。又国初供奉三班不过三百
,天禧间增至四千二百多,现在则达一万一千多。景德年间大夫之官不过三十九
,如今达二百三十,增加七倍,朝奉郎以上景德年间不过一百六十五
,现在是六百九十五,五倍于彼时。承议郎一百二十七
增至三百六十九
,奉议郎一百四十八
增至四百三十一
,冗官之势,有增无减。而朝廷厚待士大夫,各项赏赐,曾无止尽。便是王相公再能理财,所得亦不足以偿所出……”
司马梦求把这些数字一一说来,如数家珍,显是平时非常留心。吴从龙等不知道端详,倒也罢了,石越和李丁文却听来惊心。宋代一个官员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石越是亲身体会的。俸银之外,还有春衣绫、绵、冬绢,还有粟,还有随身仆
的衣粮,还有薪、嵩、炭、盐,还有所谓的“增给”、“赡家钱”、“马钱”、“茶酒厨料”……名目烦多,连石越自己都记不过来。每年郊天、皇帝生
、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生
,更是各有恩赐。国家从百姓那么剥削来的钱财,就这么被所谓的“百官”们吸取了很大一部分。当然不能说这些冗官是王安石的过错,但是王安石变法完全没有抑制冗官的增长,却也是事实。
司马梦求顿了顿,又说道:“本朝苛税,七倍于唐,百姓之苦,谁知之?天下之财输于京师,而地方不能自留钱财,用于建设。朝廷养兵养官之费,占岁
十分之九。不除冗官冗兵,又谈什么宽养民力,谈什么厚培国本?如今国家之事,
无
绪,立即仓促用兵,更是急功近利之极。”
说到这里,石越算是明白了司马梦求的大概思路,此虽然算是才华出众,对国事有着
刻的见解,但同样是那个时代的
物,他的见识,不过是以范仲淹的见解为基础。他和李丁文对望一眼,就知道对方和自己想的一样,不由莞尔。除冗官,冗官是那么好除的吗?王安石未必是见不及此,很可能是范仲淹的失败给了他
刻的教训,他不愿意一个
挑战整个官僚阶层罢了。但是话又说回来,真是想要解决大宋的问题,这个顽疾,石越不能不面对!
总有一天,我要面对这个问题的。不过历史在这个问题上,给石越的经验却并不多,因为石越出生的时代,冗官问题比大宋要严重千百倍。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件事不是现在他要面对的。他笑着中止了司马梦求的话题,“事有轻、重、缓、急,很多事
,虽然按理要那么做,可是真正实行起来,却需要多走一点弯路才能达到最后的目的。你可明白?”
司马梦求本来正想继续说着自己对冗官的看法,提出一揽子强硬措施消除冗官,听到石越不轻不重的这么一说,不由呆了。他细细的咀嚼着这句话,试图理解石越的意思。
一直听着司马梦求说话的范翔微微笑道:“石大,您的意思我大概明白了。”
石越笑着看了这个青年一眼,“哦?”
“我们要去一个地方,面前有巨石挡道,仓促间不能踢开。这时候花点时间去准备工具,召集手,一起来搬来巨石,比起用莽夫之勇,一味蛮
,要有用得多。”范翔打了另一个比喻。
“哈哈……仲麟真是聪明之辈。”石越笑道。
司马梦求豁然明白,抱拳说道:“学生受教了。”
陈良在旁边补充道:“如果在准备工具的同时,行有余力,还可造一架马车,这样在搬开巨石之后,可以加快上路,把时间补回来。”
石越微微点:“正是如此。”
又对司马梦求说道:“冗官冗兵,仓促间难以解决。之前多做些有益于国的事,待到时机成熟,再去动它们不迟。纯父多有
材,须能耐下心来,静待时机。当今天子圣明,英杰之士,正是大有为之时。”
司马梦求点称是。
严肃的话题既然说得差不多了,当下众就慢慢放开。司马梦求喜欢说些他游历各地时所见的风俗习惯,地方民
,官吏贤愚之类,和李丁文倒是颇有共同话题。而吴从龙等
显然去过的地方不多,吴从龙对秦汉晋唐以来的官制礼仪,显见非常熟悉,常能引经据典,说上一番,不过他为
方正拘礼,和范翔恰好
相反。范翔思维灵活,什么事
都是一点就通,上至朝廷官员,下至市井百姓,各种趣闻秩事,他信
拈来,倒如同自己家后院的事
一般清楚。而陈良此
,竟然是
通刑名钱粮诸般庶政,实在出乎石越意料之外。
诸谈颇为相得,而吴从龙和范翔又是刻意
结,卖弄学问,席间气氛活跃,笑声不断,直到天色渐色,这才发现时间流逝之快。石越与宋
游,见过的名士才子,不知凡几,但当时读书
,无不书生气甚重,谈得几句话,往往就是往琴棋诗画引,其中高材之士,也不过谈谈历史上的典故经文,以证其博,石越心里对这些,实在有一种厌烦之心,因此他平时倒更喜欢和沈归田这样的小官吏说话。今
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