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旻想到了历史上的几件事。
唐德宗的宠臣卢杞来拜访郭子仪,郭子仪正襟危坐,接待这位“鬼貌蓝色”的当朝臣,以数朝元老之尊,将一
佞奉若上宾,甚至还特别叮嘱家中下
,告诉他们卢杞丑陋,见了千万别笑,免得让他嫉恨在心。
若说这是郭子仪明哲保身之道。那还有一件事,就更能够体现郭子仪的秉
了。
郭子仪祖坟被挖!
作为子,祖坟被挖那是奇耻大辱。朝野惊惧,都担心会激出兵变,但是郭子仪就却当作没事发生一样,反而说自己用兵过多,导致天谴,不调查不追究。
当然这一方面体现了郭子仪胸怀大义,抵达了君子厚德载物的境界。
却也在另一方面表露了郭子仪,为什么能够成为这样的一个完。
面对政治斗争,郭子仪不站队,不理睬,永远置身事外;面对宦官、臣的
迫,也不予计较。
郭子仪个能力极强,但仅以军事
略而言,盛唐第一名将王忠嗣以及与他齐名的李光弼,与之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郭子仪的名望却是两拍马都追不上的,靠的就是擅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
凭借出色的政治远见,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并且与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
“也许,八字不合吧!”
裴旻心底自嘲一句,带着几分忧伤的走了。
郭子仪看着裴旻的身影,眼中透着一丝迷茫,有种自己错了的感觉,摇了摇,又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委屈嘛?
自然委屈!
郭子仪身为武状元,满腹韬略,却是一个站岗放哨的小吏。
每天的任务就是傻傻的站着,不需要懂脑筋,也没有发挥才能的余地。
这明珠蒙尘,莫过于此。
只是郭子仪不敢接受裴旻的好意,也不敢跟裴旻走的太近。
因为裴旻是外臣,还是手握重兵,名动天下的外臣。
以周公之贤德,都有恐惧流言的时候。以王莽之,也有礼贤下士,谦恭带
的生涯。
郭子仪不了解裴旻,不敢妄听世的评价。
但他知道裴旻的这种况,有些危险。
一但为君王所忌,或者他本起了贰心,与他走近了,就会给殃及池鱼。
就算不给波及,郭子仪也不想为道德恩所束缚。
以自身的政治角度来分析,与裴旻划清界限是最理的选择。
裴旻最初带着几分忧伤,当认真的想一想,却也相通了。
就如他说的“八字不合”……
回想郭子仪一生为大唐的功绩,设身处地的考虑,裴旻觉得自己会跟郭子仪走不同的道路。
郭子仪是用退让,顾念大局,恪守臣子本份,延长、维持唐朝的存在。
而裴旻觉得自己会走霍光的路,他没有郭子仪那种厚德载物的胸怀,所以手段会更加的激进。
以权以威望胁迫幼主,不不立,将
臣、
佞杀个
净。
但是如此一来,结果只有两个,要不就是跟司马家一样篡位。
要不就是跟霍光一样,自己固然得到了一世英名,为汉宣帝创造了最强汉王朝的基础,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无尽的灾难。
世间就没有两全其美之事……
裴旻念及如此,也庆幸自己没有面对郭子仪那样的局面,对上的也不是李亨、李豫、李适这些皇帝,而是心大的李隆基。
既然“八字不合”也没有必要强迫合在一起……
裴旻想开了,心思也看淡了。
再说他麾下现在有王忠嗣、封常清、哥舒翰,少一个郭子仪,又能怎么样?
当然对于郭子仪这样的才,屈居一个左卫执戟还是看不过眼的。
裴旻或许没有郭子仪那样的胸襟,却也不会跟他计较。
动用了些许关系,将郭子仪提拔到了左卫旅帅,让他从正八品下的小吏,连升两级,成了从六品上能够领兵的校官。
郭子仪回到了自己的府上,刚刚升任为左卫旅帅的他,心思却有些沉重,并没有过多的喜悦。
“夫君?”
郭子仪的夫是王氏,正是家喻户晓的太原王氏,不过是王氏的偏支,有些沾亲带故。
身为王家,王氏贤良淑德,是难得的贤内助。
心思细腻的她,很敏感的察觉了自己丈夫的异样。
“为夫是不是太过谨慎,辜负了一,有些过意不去。”郭子仪长叹一声,这莫名其妙的官升两级,想都不用想是何
所为,将事
细说。
王氏道:“妾身以为谨慎无大错,既然裴国公心怀忠义,有心用夫君之才,改变禁军风气。天子禁军的劣,夫君不知一次与妾身说道。原来夫君无力扭转乾坤,现在有张相、裴国公支持,夫君还怕什么?”
郭子仪沉默不语,这要改禁军的奢靡之风,谈何容易?
但想着张说、裴旻的器重,郭子仪道:“在其位,谋其政,某也只能殚竭力,以报张相、国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