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浪漫,所以有时候朱敬伦会自己找一点情趣,那么这种情趣是他过去根本不能接受的,有时候他在想,是不是就是因为没有任何规矩约束自己,才导致了历史上那么多皇帝登基之后变得那么变态。
高媛还很年轻,尽管她自己认为年纪已经大了,但朱敬伦认为还没有二十五岁的女人,绝对算不上妇女。
可是她们自己很有危机感,不但她们自己急迫,她们背后的势力急迫,整个大明官臣很急迫,民间甚至都产生了一种皇帝无法生育的传言。
皇权时代,任何皇帝的家事,都不仅仅是皇家的家事,往往都是国事,因为皇然接的稳定关乎整个国家的稳定。
陈芝廷代表的官僚集团,已经多次以礼部的名义,希望皇帝雁了。他们无酚受皇帝本人无法生育,只能相信是妃子不行,所以希望广雁女,给皇宫里多塞一些女人,希望能够给国家带来一个皇权继承人。
自己的子嗣问题,牵扯到这么多的政治因素,朱敬伦还能从中享受到天伦之乐,那才是见鬼了。因此才对他自己的行为对带来了那么多的反逆因素。好在这种情况就快结束了。
一个月之后,刚刚吃完饭,张柔突然感到一股恶心,来不及难受,突然心中狂喜,找来大夫把脉,她怀孕了。
消息长了翅膀一般飞遍了大明上下,很多人如同过年一样放起了鞭炮。
这一刻朱敬伦突然感觉到,他的皇帝当的似乎还不错,尽管有那么多的阻碍,影响到了那么多人的利益,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始终将朱敬伦当作一个明君。
对于势力稍弱但是却对舆论有相当大掌控力的改革派而言,朱敬伦就是改革的旗帜,对改革中失去利益最多的乡村阶层,他们经历过之前的战乱,对于一个能带个他们太平,而且还免除了农村税收的皇帝,他们也无法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皇帝。
因此大多数人对于朱敬伦的执政还是满意的,即便那些直接受到改革的冲击,那些因为丝绸业发展而破产的丝织工,那些因为缫丝业危机而陷入生活困境的养蚕户,他们也没有将自己的困难归因于皇帝,最偏激的责怪政府,但大多数人还是按照传统习惯将之归因于市面不景气。
连官府都不责怪的他们,如何会责怪这样一个名声极佳的皇帝呢。
甲午战争之后,伊藤博文在跟李鸿章谈判期间感叹华民易治,不但是讽刺李鸿章他们改革的不作为,多少也反应了中国老百姓的淳朴,他们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因于自己的不努力,或者运气不好,或者天命,很少去责怪政府,很少给政府提要求。
治理这样的民众,如果还无法做好,那执政者当真应该自责。
张柔怀孕的消息传出来后,朱敬伦似乎又感受到了一种家庭的氛围,他可以正大光明的陪着张柔,而不用顾及高媛那边是不是受到冷落,以及因为这种冷落而引起的不必要解读,而高媛干脆暂时搬出了皇宫,她很难接受这个打击,张柔竟然先她一步怀上了皇帝的子嗣。
1873年的大明,在因为一个受人爱戴的皇帝得到子嗣,而造成大范围的喜悦之下度过了春天,但是很快一朝卷整个东方的商战宣言在报纸上大肆流传开来,从上海到广東的丝织行业宣布联合抵制洋商。
[记住网址 龙腾小说 Ltxsf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