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明治宪法毕竟公开承认了民众的基本权利,建立了具有近代立宪国家特征的行政、司法和立法机构相互分离的政权体系,“古老的亚洲,从此有了宪法、议会、选举等等限制君权独夫专制的法制,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更多小说 Ltxsfb.com……因而明治宪法亦曾为当时亚洲其他封建国家的进步士所憧憬或效法。”吕万和:《简明
本近代史》,天津
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页。以1889年宪法的颁布为标志,
本正式确立了近代天皇制。
明治时期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曾参与编纂《宪法义解》的穗积阵重,对本近代天皇制国家的特征有过
辟的概括,他认为:天皇掌握着大权,但并非是其固有的,而是继承了神祖的权利;天皇作为
本国民大家族的最高家长统治国家;天皇遵循以近代立宪主义的原则为根据而制定的宪法行使大权,因此,
本是神政的、家长式的、立宪主义国家。历史证明,这种政治体制在当时的
本,有其存在的必然
。它符合了
本维护国内稳定和开展对外扩张的迫切需要,在集中权力、财力和
力建立近代工业、国防和教育,为推行侵略政策服务等方面曾起到残
的、但“效果明显”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明治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帅权,直接领导军部,并赋予军令长官“帷幄上奏权”,即凡有关军事问题,可以不经过内阁直接上奏天皇,由天皇裁决。但近代天皇制的特点是天皇很少亲政,即使在御前会议上裁决争端,也多数是只听不答,所以,陆海军名义上直辖于天皇,实际上无所约束,自成中心,在天皇权威的光环中,军部成为真正的“权力核心”。由于内阁中设有陆海军大臣之职,而两者又都听命于军部,因此军部势力自然地延伸到内阁之中,对国家政治构成预。在近代
本的历史上,因军部阻挠造成内阁垮台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比如1912年,因西园寺内阁不赞成增设两个师团,陆军大臣辞职,而军部拒绝推荐后继
选,致使内阁垮台。由此可见军部在
本内政中的地位和影响。正是由于宪法赋予军部的特权,导致
后军部势力独大,从而造成军国主义泛滥,最终演变成殃及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巨大灾难。所以,明治宪法所规定的
本近代天皇制,是藩阀专政的延续和发展,其实质是借“天皇大权”之名,维护特权政阀、财阀的利益,由极少数军阀、官僚和贵族实行的寡
专制。
五、武力扩张、争霸东亚的不归路
甲午战争后,素有扩张倾向的本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侵略野心
益膨胀,为了实现称霸东亚的狂妄梦想,
本动员一切力量,甘冒与美英等帝国主义列强发生冲突的风险,对亚洲近邻发动了一系列的罪恶战争,最终走上了武力扩张、争霸东亚的不归之路。
俄战争:两个强盗之间的争夺
19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俄矛盾
益凸显。这是世界上两个最为贪婪的强盗因利益争夺而必然导致的结果。为拓展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俄国决定修建一条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1891年,西伯利亚铁路正式动工。
本政府敏锐地感到这将是对
本大陆政策的严重威胁,因此决心趁俄国立足未稳,夺取中国东北和朝鲜。
甲午战争的结局无疑使俄矛盾更加激化。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就把庞大的中华帝国打得一败涂地,这进一步激发了
本的扩张野心,而丰厚的战争收益更增强了它同其他列强进行争夺的信心和动力。但
本的迅速崛起和觊觎东亚的图谋
地触动了沙皇俄国的神经。在《马关条约》中,原本有清政府答应割让辽东半岛给
本的条款,不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上演了一幕俄、德、法“三国
涉还辽”的闹剧,搅和了
本的好梦。虽然
本获得了清政府支付的3000万两白银的巨额“赎辽费”,但却被迫撤出了辽东半岛,将到嘴的肥
拱手相让。这出戏的幕后导演正是沙俄。
本对此自然心知肚明,感觉蒙受了“千古未有之大辱”,决心卧薪尝胆,伺机报复。俄国策动的“
涉还辽”,将中国东北彻底拖
了帝国主义国际政治的漩涡。此后十余年间,
、俄双方在中、朝两国境内又发生了多次冲突,矛盾对抗不断加剧,一场大战已经在所难免。
[记住网址 龙腾小说 Ltxsf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