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声宣读,欢乐之下,把那块牛也扔在行李袋里,与那喜
报官衣官帽装在一处。他找了一个村中的小伙子为他背行李袋,他骑着驴,往城走
去。那是他一生最快乐的子。街上的
早已听到那个考中的消息,等一看见酪配
大醉的老汉骑在驴背上,后面跟着一个小子扛着一件怪行李,都不禁大笑。程家以
为这是一件令丢脸的事。而苏东坡则说只有高雅不俗之士才会欣赏老
质朴自然
之美。此老汉也是一个思想开通的。一天,他在大醉之下,走进一座庙里,把一
尊神像摔得碎。他原来早已对那尊像怀有恶感,并且那尊神像全村
都很惧怕,
更可能的理由是对那庙里的庙视存有敌意,因为他常向信徒们勒索钱财。
苏东坡的酒量倒不是由祖父那里继承而来,但是他的酒趣则是得自祖父,以后
不难看出。这位不识字的老汉的智慧才华,原是在身上藏不露,结果却在他儿子
的儿子的身上光荣灿烂的盛放了。身心力过
的
厚,胸襟气度的开阔,存心的
纯厚正直,确都潜存在老的身上。苏家在当地兴起,和别的望族世家之兴起一样,
也是合乎无限的差异变化与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的。对于苏东坡外婆家的才智如何,
我们尚无明证,但是苏程两家血统的偶然混合,不知在何种形之下,竟产生了文
学天才。
此外,祖父对他孙子的文学生活并无何苦大的影响,只是一点,祖父的名字是
“序”。当年对一个作家而言,这确是最为难的事,因为苏东坡是个名作家,必须
写很多序。苏东坡若用“序”这个字,便是对祖先失去尊敬。于是他只好把他作品
中所有的“序”,都改称之为“引”。不称父母与祖父母的名讳,在中国是很古老
的风俗,有时候十分麻烦。尤其父亲的名字是很普通的字时为甚。在中国最伟大的
史学家司马迁皇皇巨著中,我们找不到一个“谈”字,因为“谈”是他父亲的名字。
有一个名叫“赵谈”,司马迁竟擅自改为“赵通”。同样,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必
须避开他父亲的名字“泰”,所以今天我们在他那一百二十卷的大作中找不到一个
“泰”字。诗李翱的父亲名“今”,于是此位诗
必须用一个古字代替现代这个
普通字“今”。这种禁忌是由禁写当朝皇帝名字的禁忌而起。科举考试时,考生的
名字之中若有一个字与当朝已驾崩的皇帝的名字相同,则被逐出考场。可是皇帝通
常总是称年号或溢法,而不称名,所以就有不少考生忘记了皇帝的名字,而真被逐
出考场。有时一个皇帝也会在这方面犯了禁忌,因为谁也不易随时记着十代祖先的
名字。一次,一个皇帝一时没记清楚,在给一座亭子起名字时用错了字,忽然想起
来犯了禁忌,误用祖先之名。于是,刚为那个亭子颁赐了名字,立刻又改换。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天沉默寡言,就其政治上的抱负而言,他算是抑郁终身,
不过在去世之前,他想追求的文名与功名,是在他两个儿子身上出现了。苏洵秉赋
颖异,气质谨严,思想独立,格古怪,自然不是与
易于相处的
。直至今
,
都知道他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读书。大
常举这件事来鼓励年轻
,告以只
要勤勉奋发,终会成功的。当然,聪明的孩子也许会推演出相反的结论,那就是孩
童之时不一定非要专心向学。事实上,苏洵在童年并非没有读书作文学习的机会,
而似乎是,苏洵个强烈,不服管教,必又痛恨那个时代的正式教育方式。我们都
知道好多才气焕发的孩子确是台此。若说他在童年时根本没读书写字作文章,恐非
事实。他年轻之时,必然给程家有足够好的印象,不然程家不会愿意把儿嫁给他
的。另外,同样令惊异的是,他晚到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而能文名大噪,文名
不为才气纵横的儿子的文名所掩,这究属极不寻常之事。
大约他得了长子之后,自己才态度严肃起来,追悔韶光虚掷,痛自鞭策。他看
到自己的哥哥,自己的内兄,还有两个姐丈,都已科考成功,行将为官做吏,因而
觉得含羞带愧,脸上无光。此等事,即便平庸之才,都会受到刺激,对一个天赋
智力如此之高的,当时的
形一定使他无法忍受,今
由他的文集中所表现的才
智看,我们对此是不难了解的。在苏洵给他妻子(苏东坡的母亲)的祭文里,他表
示妻子曾激励他努力向学,因为那位程家小姐是曾经受过充分的良好教育的。祖父
对他儿子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什么,在他眼里,他这个儿子,无论从哪方面看,
只是一个倔强古怪的孩子,虽有天才却是游手好闲不肯正用。有朋友问他,为什么
他儿子不用心读书而他也不肯管教,他很平静的回答说:“这个我不发愁。”他的
话暗示出来他那才气焕发而不肯务正的儿子总有一天会自知犯错,会痛改前非,他
是坚信而不移的。
四川的居民,甚至远在宋代,就吃苦耐劳,机警善辩,有自恃自治的神,他
们像偏远地区的居民一样,依然还保持一些古老的风俗文化。由于百年前本省发明
了印刷术,好学之风勃然兴起,在苏东坡的时代,本省已经出了不少的官员学者。
其学术的造诣都高于当时黄河流域一带,因为在科举时,黄河一带的考生都在作诗
方面失败。成都是文化中心,以美的信笺,四川的锦缎,美观的寺院出名。还有
名,才
,并且在苏东坡出世百年以前,四川还出了两个有名气的
诗
。那些
学者文在作品上,不同于当时其他地区文章浮华虚饰的纤丽风格,仍然保有西汉
朴质速健的传统。
在当年,也和如今一样,四川的居民都耽溺于论争,酷雄辩的文章。甚至在
中等社会,谈话之时都引经据典,富有妙语佳趣,外省看来,都觉得充满古雅
美的味道。苏东坡生而辩才无碍,舌之争,决不甘拜下风。他的政论文章,清晰
而有力,非常可望其项背,数度与邪魔鬼怪的争辩,自然更不用提了。东坡和他
父亲,被敌攻击时,都比之为战国诡辩游说之士,而友
则誉之为有孟阿文章的
雄辩之风,巧于引喻取譬,四川为律师,必然杰出不凡。
就因为这种理由,眉州遂有“难治”之称。苏东坡一次辩称:此地居民,不
同于教养落后之地,不易为州官所欺。士绅之家,皆置有法律之书,不以通法律
条文为非。儒生皆力求遵守法律,亦求州官为政不可违法。州官若贤良公正,任期
届满之时,县民必图其像,悬于家而跪拜之,铭之于心,五十年不能忘。当地像
现代的学生一样,新教师初到任,他们要对他施以考验。州官若内行练,他们决
不藉故生非。新州官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