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中,拨出了西北战事
所需之后,尚余半数,朝廷应当把此款项在城郊购买土地,用以安顿退役的军,
如此,可以减少服役数的一半。此钱取之于民,当复用之于民。在这些方面,他
一直坚持己见,得罪了不少。大概在十二
,他写信给好友杨桂,在信中又非难
那些云亦云毫无主见的
,并颇以自己有真知灼见而自负。那封信上说:
某近数章请郡未允。数来杜门待命,期于必得耳。公必闻其略。盖为台藏所
不容也。昔之君子,惟荆(王荆公)是师;今之君子,惟温(司马温公)是随。所
随不同,其为随一也。老弟与温相知至,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致此烦言,盖
始于此。无进退得丧,齐之久矣,皆不足道。
最后,在二十三,苏东坡奉令留任原职,在二十七
,决定把请求审问苏东
坡的官员予以宽恕。
苏东坡为小陷害,太后支持他;政敌显然未能达成目的,也因此丢了脸面。
他别无话说,只好照旧留任。他对皇太后非常感激,决定从此之后,毅然决然以更
为坦诚的态度,向皇太后说别所不敢说的话。今天在苏文忠公全集里还有很多政
论文章和奏议,都是此后的两年内写的。那些奏议上都清清楚楚写着期,看了就
知道他所争持的是哪些问题。
他所力争的第一项是“广开言路”。他若生在今天,一定会为言论自由而战,
为强大有益的舆论而战。这是他再三再四提到的。他指出来,朝廷有道,皇帝一定
是想办法接近每一个。比如说,唐太宗在位时(唐太宗可以说是中国四千年来最
好的皇帝),他许每一个到宫廷进言,甚至无官无职的老百姓也在内。若有
说
有话要见皇帝,宫门的守卫员不许阻拦。苏东坡提醒皇太后,在本朝初年皇帝允
许低级官吏谒见,甚至平民亦蒙接待。而今可得见到太后的只不过十几个
,那
十数岂能尽知天下所发生的事?倘若那十数
赶巧都是庸碌之辈,或不敢把真实
形奏闻,皇太后必致相信天下百姓安乐无事。天下
形岂不糟糕!诚然,别的官
员也可以上表进言,但是那些表章进了皇宫,也就石沉大海了。皇太后若不亲自召
见,又怎么了解所讨论的问题?再者,还有好多事,是不能写在纸上见于文字的。
有的事有时万分复杂,一次讨论未必弄得清楚,何况只凭一道表章!在另一道奏
章里他说,马生病,不能以言语表达,“虽能言,上下隔绝,不能自诉,无异于
马。”
但是文若不能独立思考,无批评的勇气,言论自由也终归无用。就只在这一
点上,他赞美欧阳修而非难王安石,因为欧阳修激扬清议,王安石则压制清议。苏
东坡极其担心当时的暮气沉沉,读书已经忘记用
脑思索。这段时期,在他给门
张来的一封信里,他说:“文字之衰,未有如今
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王氏
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好使同己。自孔子不能使
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
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
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
在哲宗元佑元年(一0八六),苏东坡总算把青苗贷款法完全废止。年初,四
月里,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对于这种政治措施勉强改革了一些,常平仓稳定粮价办
法予以恢复,而青苗贷款仍然贷于民,只是款额则以仓谷价值的半数为限。朝廷
的如此改革,原出好意。这样,禁止了官吏像以前那样进农村,召集开会,把官
款分配给农民,也禁止小吏按家去催捐献。在苏东坡看来,此种不彻底的措施,
还难令满意,其流弊也不减于过去。在八月初四,他又给皇帝上表,第一请求将
青苗法完全废止,第二请求将赤贫百姓之欠债,包括本金利息在内,一律宽免。他
又将四月份之改革措施比如偷贼,此贼自称将改过向善,以后每月只限于偷
一
只,这是引用《孟子》上的典故。他的表文里说:“臣伏见熙宁以来,行青苗免役
二法,至今二十余年。法益弊,民
益贫,刑
益烦,盗
益炽……又官吏无状,
于给散之际,必令酒务设鼓乐娼优,或关于卖酒牌子。农民至有徒手而归者。但每
散青苗,即酒课增,此臣所亲见而为流涕者也。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
售妻、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苏东坡问,为什么皇帝竟会降尊纤贵借钱与百姓
而求利息呢?他建议朝廷下令所有欠官债者分十期归还,以半年为一期,甚至盼望
皇帝念及债务已付过不少利息,慈悲为怀,凡四等以下贫民的债务,全予豁免。
下个月,青苗贷款法才全予废除,但赤贫者之债务宽免之议,直到六年后,经苏东
坡力请,朝廷方予接受。
苏东坡又单枪匹马,只身独自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他想从根本上改革国家
的吏治。朝廷官吏皆来自科举,但是科举制度业已废弛。他有四五次身为主考官,
都特别留心为国家选拔真才,有时把别的考官所弃而不取的考卷又找回重阅录取。
有一次,考生在御林军例行监视之下进行考试,御林军的傲慢粗野,真使他吃惊。
军士对考生呼喊,如对一群新兵。有几个考生被发现挟带作弊而驱出大殿,警卫军
士大声喊叫,声势。当时混
不堪,军士之恢复秩序,犹如平定
。军士的
蛮横无礼,是对士子斯文的侮辱。苏东坡立刻连上二表,将两个军士斥退。
当时最使朝廷感到困扰的,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皆然,就是冗吏充斥。读书
太多,而朝廷可给的官位太少。这是中国多年的积弊,
竟认为一个优秀的读书
必然要“学而优则仕”。这个想法如果现在还不改,全国教育普及则国家将亡。
我们有多少官位供给四万万五千万呢?倘若考试制度认真执行,而选
唯才,则
合格的考生必然为数有限,而选取的才的素质也会提高。但是在苏东坡时代,引
用亲族之风已经盛行。有好多外省来京的考生,由朋友亲戚的推荐,不用在京参加
考试,便可以获得官职。每次考试若选三四百,总有八九百
不经过考试的。礼
部就可以推荐免试生二三百,其他还有由兵部和皇家关系推荐的。在春季祭天大
典之时,很多读书由皇上特恩免考,苏东坡说:“一官之阈,率四五
守之。争
夺纷坛,廉耻丧尽。中才小官,阈远食贫,到官之后,求取鱼利!靡所不为,而民
病矣。”他又说:“臣等伙见恩榜得官之,布在州县,例皆垂老,别无进望,惟
务黯货以为归计。贪冒不职,十而九。朝廷所放恩榜,几千
矣,何曾见一
能
自奋励,有闻于时。而残民败官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