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取于吴”,这里的”君”是鲁昭公。龙腾小说 Ltxsfb.com古代婚姻,同姓不婚,娶妻一定要问姓。鲁是周公之后,吴是泰伯之后,都是姬姓,本来不该通婚。春秋时期,这类禁忌有所松动,晋娶戎,鲁娶吴
,都是例外。出土铜器证明,蔡也娶吴
。他们大概觉得,野蛮民族或落后民族,可以网开一面。但这种事在当时还是不大光彩,鲁昭公不愿意把自己的夫
叫做”吴姬”,而叫”吴孟子”。陈司败认为,鲁娶吴姬是”不知礼”,孔子为之遮掩,是没有道理的。
这里,我们要知道,孔子认为的礼,其中有一条,就是子为父讳,臣为君讳。这里就是臣为君讳。孔子是故意如此。巫马期把陈司败的批评告诉孔子,孔子也承认,陈司败的批评是对的,自己的话有错误。但在公开场合,他必须这么讲。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为鲁君讳)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说,”圣”和”仁”这两条,我怎么敢当?我也就是比较努力,比较勤奋,尽我所能,追求这种境界,并拿这两样教诲别,如此而已。
中国的客气话,有些只是客气,不能当真,但这里的话,不能这么看。我们要知道,”圣”和”仁”,都是孔子心中的最高境界,绝不轻易许。不但他的学生,谁也不够格,就连孔子本
,他也不敢当。
为什么孔子要这样讲?我要解释一下,用孔子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一)什么叫”圣”?什么叫”仁”?简单说,”圣”是聪明(”圣”的本义,就是聪明),不是一般聪明,而是天生聪明,绝顶聪明(这是血统论的概念,贵族社会的概念),属于”智”的概念。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
,己欲达而达
”(《雍也》6.30),不但自己修养好,还能推己及
,拿
当
,施其仁
之心于自己身边的
,上流社会的
。
(二)”圣”和”仁”,区别是什么?主要是”圣”比”仁”要高一个层次。”仁”还属于道德范畴,积德行善,施惠于,只限于上流社会的
。”圣”不一样,它是由绝顶聪明的
,听天下之政,属于政治范围。圣
推己及
,绝不是亲戚朋友,身边的
,而是普天下的百姓。孔子说,安民济众,已经超出”仁”的范围,属于”圣”,这样的事,谈何容易,就连尧、舜都
疼(《雍也》6.30)、《宪问》14.42)。尧、舜是圣
,有权有位,尚且
疼,没有权位的仁
是玩不转的。
(三)孔子说,君子是”修己以敬”,仁是”修己安
”,圣
是”修己安民”,分三个层次(《宪问》14.42):第一个层次是把自己培养成道德合格的君子;第二个层次是推其仁
于他
,安定他
;第三个层次是推其仁
之心于民众,安定民众。可见圣
最高,仁
其次,君子又其次。
(四)孔子心目中的圣和仁
,都是见不着的
。他说,圣
,我是见不着的,我能见着点儿君子就不错了;善
(可能和仁
差不多),我也见不着,我能见着点儿有恒心的
就不错了。在他眼里,圣
比君子高,仁
比有恒心的
高(上7.26)。前者如尧、舜,后者如微子、箕子、比
、伯夷、叔齐,全是死
。活
,他自己,他自己的学生,只能做君子和有恒心的
。比如这里的”为之不厌,诲
不倦”,其实就是有恒心的
。
(五)孔子拒绝承认自己是圣,道理很简单。第一,他出身卑贱,好学
思,很多本事都是从民间学来的,完全是靠后天学习得到的,他并不认为自己聪明,更不认为自己是天生聪明,绝顶聪明。第二,他虽当过官,但时间很短,没有任何权力,不可能安民济众。孔子说,”圣”、”仁”二字,他当不起,这不是故作谦虚。当时
的想法,只有尧、舜这样的明君圣主,才配叫圣
。孔子不是贵族,没有权势,根本不可能叫圣
。他不会糊涂到自比尧、舜,这么叫,等于骂他,让他丢
现眼。
[记住网址 龙腾小说 Ltxsf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