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同一本书里还讨厌燔祭和集会,却要求信奉者“寻求公平,解放受欺压者,给孤儿伸冤,为寡辨屈”。圣保罗在《哥林多书》中也强调:“世上的,选择了最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这种视天下受苦
为自家骨
的
怀,以及相应的慈善制度,既是一种伦理,差不多也是一种政纲。这与儒家常有的圣王一体,与亚里士多德将伦理与政治混为一谈,都甚为接近;与后来某些宗教更醉心于永恒(道教)、智慧(佛教)、成功(福音派)等等,则形成了侧重点的差别。
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也不乏西哲的同道。《尚书》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管子》称“王者以民为天”。《左传》称“夫民,之主也”。而《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也明显含有关切民众的天道观。稍有区别的是,中国先贤们不语“怪力”,不大习惯
格化、传化、话化的赎救故事,因此最终没有走向学。虽然也有“不愧屋漏”或“举
明”(见《诗经》等)之类玄语,但对
们
顶上的天意、天命、天道一直语焉不详,或搁置不论。在这里,如果说西方的“天赋
权”具有学背景,是宗教化的;中国的“奉民若天”则是玄学话语,具有半宗教、软宗教的品格。但不管怎么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置最广大
民群众的利益于道德核心,其“上帝”也好,“天道”也好,与“
民”均为一体两面,不过是道德的学符号或玄学符号,是
工程的形象标识,一种方便于流传和教化的代指。
想想看,在没有现代科学和教育普及的时代,他们的大众传播事业又能有什么招?
“上帝死了”,是尼采在十九世纪的判断。但上帝这一符号所聚含的民
怀,在学动摇之后并未立即断流,而是进
一种隐形的延续。如果
们注意到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多出自僧侣群体,然后从卢梭的“公民宗教”中体会出宗教的世俗化转向,再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构想中听到“天国”的意味,从“无产阶级”礼赞中读到“弥赛亚”“特选子民”的意味,甚至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制度蓝图,嗅出教堂里平均分配的面包香和菜汤香,嗅出土地和商社的教产公有制,大概都不足为怪。这与毛泽东强调“为
民服务”,宣称“这个上帝不是别
,就是全中国的
民大众”(见《毛泽东选集》),同样具有历史
——毛及其同辈志士不过是“奉民若天”这一古老道统的现代传
。
这样,尼采说的上帝之死,其实只死了一半。换句话说,只要“民”未死,只要“
民”、“穷
”、“无产者”这些概念还闪耀圣光辉,世界上就仍有潜在的大价值和大理想,传统道德就保住了基本盘,至多是改换了一下包装,比方由一种前科学的“上帝”或“天道”,通过一系列语词转换,蜕变为后学或后玄学的共产主义理论。事实上,共产主义早期事业一直是充满道德激
、甚至是宗教感的,曾展现出一幅幅圣战的图景。团结起来投
“最后的斗争”,《国际歌》里的这一句相当于《圣经》stdy(最后的
子),迸放着大同世界已近在咫尺的感觉,苦难史将一去不复返的感觉。很多后
难以想象的那些赴汤蹈火、舍身就义、出生
死、同甘共苦、先
后己、道不拾遗,并非完全来自虚构,而是一两代
骨的亲历
记忆。他们内心中燃烧的道德理想,来自几千年历史
处的雅典、耶路撒冷以及丰镐和洛邑,曾经一度沉寂和蓄藏,但凭借现代
对理
和科学的自信,居然复活为一种政治狂飙,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呼啸了百多年,大概是历史上少见的一幕。
问题是“民”是否也会走下坛?或者说,
民之死是否才是上帝之死的最终完成?或者说,
民之死是否才是福柯“
之死(mnd)”一语所不曾揭
和说透的最重要真相?冷战结束,标举“
民”利益的社会主义阵营遭遇重挫,柏林墙后面的残
、虚伪、贫穷、混
等内
震惊世
,使十九世纪以来流行的“
民”、“
民
”、“
民民主”一类词蒙上
影——上帝的红色代用品开始贬值。“为
民服务”变成“为
民币服务”,是后来的一种粗俗说法。温雅的理论家们却也有权质疑“
民”这种大词,这种整体
、本质
、圣
、政治
的概念,是否真有依据?就拿工
阶级来说,家居别墅的高级技工与出
棚户的码
苦力是一回事?摩门教的银行金领与什叶派的山区
工很像同一个“阶级”?特别在革命退
之后,当行业冲突、地区冲突、民族冲突、宗教冲突升温,工
与工
之间几乎可以不共戴天。一旦遇上全球化,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富得一个样,全世界的无产阶级穷得不一个样;全世界的资产阶级无国界地发财,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有国界地打工;于是发达国家与后发展国家的工会组织,更容易为争夺饭碗而怒目相向,隔空
战,成为国际对抗的重要推手。在这种
况下,你说的“
民”、“穷
”、“无产者”到底是哪一伙或者是哪几伙?前不久,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也遭遇一次尴尬:他力主向大矿业主加税,相信这种保护社会中下层利益的义举,肯定获得选民的支持。让他大跌眼镜的是,恰好是选民通过民调结果把他哄下了台,其主要原因,是很多中下层
士即便不靠矿业取薪,也通过
票等等与大矿业主发生了利益关联,或通过媒体鼓动与大矿业主发生了虚幻的利益关联,足以使工党的传统政治算式出错。
“民”正在被“
民”、“基民”、“彩民”、“纳税
”、“消费群体”、“劳力资源”、“利益关联圈”等概念取代。除了战争或灾害等特殊时期,在一个过分崇拜私有化、市场化、金钱化的竞争社会,群体不过是沙化个体的临时相加和局部聚合。换句话说,
民已经开始解体。特别是对于
文工作者来说,这些越来越丧失群体
感、共同目标、利益共享机制的
民也大大变质,迥异于启蒙和革命小说里的形象,比方说托尔斯泰笔下的形象。你不得不承认:在眼下,极端民族主义的喧嚣比理
外
更火
。地摊上的色
和
力比经典作品更畅销。在很多时候和很多地方,不知是大众文化给大众洗了脑,还是大众使大众文化失了身,用遥控器一路按下去,很少有几个电视台不在油腔滑调、胡言
语、拜金纵欲、附势趋炎,靠文化露
癖打天下。在所谓
民付出的
民币面前,在收视率、票房额、排行榜、
气指数的压力之下,文化的总体品质一步步下行,正在与“芙蓉姐姐”(中国)或“脱衣大赛”(
本)拉近距离。身逢此时,一个心理脆弱的文化
英,夹着两本哲学或艺术史,看到贫民区里太多挺着大肚腩、说着粗痞话、吃着垃圾食品、看着八卦新闻、随时可能犯罪和吸毒的冷漠男
,联想到苏格拉底是再自然不过的:如果赋予民众司法权,一阵广场上的吆喝之下,哲
们都会小命不保吧?
这当然是一个严重的时刻。
上帝死了,是一个现代的事件。
民死了,是一个后现代的事件。
至少对很多来说是这样。
上帝退场以后仍然不乏道德支撑。比如有一种低阶道德,即以私利为出发点的道德布局,意在维持公共生活的安全运转,使无家可归的心灵暂得栖居。商们和长官们不是愤青,不会永远把“自我”或者“叛逆”当饭吃。相反,他们必须
际和组织,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不能没有社会视野和声誉意识,因此会把公共关系做得十分温馨,把合作共赢讲得十分动
,甚至在环保、慈善等方面一掷千金,成为频频出镜的
心模范,不时在
色小散文或烫金大宝典那里想象自己的
格增高术——可见道德还是
见
的可心之物。应运而生的大众文化明星或民间婆巫汉,也会热
推出“心灵
汤(包括心灵野
汤)”,炖上四书五经或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