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李余决定有个机会和村长说一下这个事
。
正好这个时候李余感到无事可做,所以信步走向祠堂,看看里面的东西。
村里所有的
都去参加庆祝了,祠堂里空无一
。各种供品依然摆了一地,李余小心翼翼绕过了地上的东西,走到了供桌的前面,借着两只红蜡的的光亮,仔细的看起桌子上的东西来。
“这个瓷盘吗……哎,民国的东西。”
“看看这个烛台,嗯……好象是清末民初的东西,哎,也不值钱。”
“这个香炉……解放后的东西了。”
李余在供桌上翻来翻去,怎么也没看出来有什么好东西。
“这些画,到是真品啊。的确是清朝的东西。”李余看着挂在墙上的,那些村子里祖先的画像。
“不过吗,非名家大师之手,也不会有
买这种东西,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就算很值钱,估计村子里的
也绝对不会把祖宗给卖了吧。”
李余摇了要
,继续寻找。
在把祠堂几乎翻了一个遍之后,李余也没找到什么值钱的东西。
“哎,看来指望找到好东西,是白费工夫了。”李余叹着起刚要往外走。
“噫,李老师,你怎么在这里?”在祠堂门
,李余迎面碰到了刚要近来的村长。
“啊…这个…没什么啦,只是我……老毛病犯了。我是学考古的,看到什么老对象,都好仔细研究研究,你别见怪啊村长。”李余不好意思的挠着
说道。
“对呀,李老师。你倒是提醒我了,我以前怎么没想到啊。村里各家都有一些老辈
留下来的东西,俺们村里
也不知道那些个东西值不值钱,李老师正好你懂这些,就帮俺们看看吧。”村长猛的抓住了李余的手,似乎是已经抓住村子走向富裕的道路似的。
“好啊,好啊。”李余满
应承下来。
秋收的庆祝过后,村长把全村的
都召集起来,开了一个会,让各家都把收藏的祖辈上留下来的东西拿出来。好让李余鉴定一下,都有什么价值。
村长刚说完这个提议,下面的村民一下子就炸了锅,特别是那几个上了年纪的村中长老,不约而同的质问村长想要做些什么。
“大伙听我说,听我说。”村长朝着迈克风大吼,才把村民们的声音压了下去。
“大伙想不想跟着我致富啊?”
“想……不过也不能卖祖宗啊。”很多
附和喊道。
“我难道就不是咱
子村生,
子村长的
,难道我愿意卖祖宗吗?可是大伙都知道,咱们村穷啊,想富起来没本钱怎么行?那些老辈留下来的东西,吃不能吃,穿不能穿,用不能用,各家都当宝贝似的的供着,可是最后又供出什么来呢?什么也没有,我的意思的先把这些东西,捡几件拿去卖了,等咱们村以后富起来,再买回来也行啊,大伙说是不是这个理。”
村长的话很有号召
,刚才还在大喊的
,有多一半没了声音,因为村长说的的确有理。
当然了,
的观念也不会因为别
的几句话就能很快的转变过来,虽然反对的声音少了,可却有不少的
纷纷散去,根本就不买村长的帐。
这个
景倒是也在李余的预料之中。他没有继续在看下去,而是回到了学校里去上课。
这到不是说他不再关心村里面留下来的文物,而是他换了一套方法。
他先在自己的学生中间,向他们打听他们家里都有什么老对象,根据这些学生的描述,在碰到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时,李余会上门拜访那个学生的家长。作为村里唯一的老师,李余总是受到村民的礼遇,当他提出想要看看那样东西的时候,主
虽然很不
愿,到是很少拒绝他。
利用这个方法,李余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查看了村中绝大多数所谓的“传家宝”,结果令李余十分的失望,除了一两件还稍微有点价值之外,其余的多以假冒伪劣居多,有的甚至残
到了无法辨认的地步。
“怎样啊,李老师。有什么进展吗?”村长悄悄的打听李余的进度。
“哎,别提了村长,我看啊,咱们村实在是没什么好东西,就有一件清三代时期的花瓶还说的过去,可惜是民窑出的,卖不了几万块钱。”
“那村里大多数
家的宝贝,你都看过啦?”村长还不死心的问。
“基本上吧,有几件我听学生描述完之后,连去看的兴趣都没有。”
“哎,看来这条路也走不通啊,还得想其它的办法带着村里
去致富啊。”村长嘬着烟袋,要开始动起脑筋来。
“对了,村长,每次去你家,我都没好好看过你家里有什么东西,你是不是藏着点什么东西呢。”李余调侃了村长一句。
“看你说的,我家你去过那么多次,还能有什么,说真的,像我这样的,祖上没留下什么东西的
家,村里还真不多。”村长说道。
“是啊,不过有留下来的传家宝又有什么用,全都是假的。”
“哎,对了,李老师你不说我还真忘了,我家里倒是有把
本军刀,我小时候总拿着玩。后来你三婶嫌那把刀晦气,就扔到供案底下了,上面还帖上了符,说是要镇
本鬼子的鬼气,我看啊纯粹是瞎扯。李老师,你要不要看看那把刀啊。”
“那个时候的东西根本称不上文物的,不过反正现在也没什么事,就和你过去看看吧。”
李余和村长一起来到了村长家。
“三婶,做饭哪。”李余打着招呼。
“哦,李老师呆会和我们一起吃吧。”
“行了老婆子,先别说这些了,
家李老师不是来咱家吃饭的,你赶快去把那把
本刀拿来。”
“什么
本刀?”三婶一脸迷惑的看着村长。
“你说什么,就几十年前,你说晦气,封了符,放到供案下面的那把啊。”村长指着家里的供案说道。
“我的天啊,这都几十年了,你要是不说,我还真忘了呢。诶,你这死老
子怎么想起这把刀来了。”
“行了,别说废话了,让你拿,你就赶快拿吧。”村长不耐烦的说道。
三婶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走到供案前,弯下腰,在底下掏啊掏,掏了半天,终于掏出一个油布包袱来。
“喏,就是这个了,这个包袱几十年都没打开过了。”三婶踢了踢包袱,又回去做饭了。
村长把包袱打开,从里面拿出一把刀,
到了李余的手里。
李余从接到这把刀开始,就感到很奇怪。
首先刀
手的感觉很沉,而且能感到是刀鞘占了很大的比重。
这把刀的刀鞘应该是用沉香木一类,比重较大的木
制作的,而
本是不产这种木材的。
其次,刀鞘上的漆面已经完全被磨掉了。李余根据自己的判断,这把刀如果是
本在侵华战争时留下来的话,再加上放在村长家几十年没动,漆面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磨损到如此程度的。
“村长,这把刀的来历您知道吗?”李余问到。
“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小时候就有了,我也从来没问过,我爹死得早,除了这间屋子和这把刀之外,啥也没给我留下。”村长不禁有些唏嘘感叹。
“那你怎么知道,这是一把
本刀的?”李余问。
“哈,李老师你可真会开玩笑,你看这刀这形状,中国刀哪有这样的?电视里不是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