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按照我一帮老同事的翻译,那块石碑上的金文用现代话来说是:太师之才孤葬于此。
”林飞眼一白,这不等于什么都没说么,自己一门外汉哪懂这些。
廖清再一次失望的摇了摇头,终于确认了林飞真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刚才自己都说了是商周时期的墓还说了三只眼的典故,稍微有点知识的应该猜得出是谁了。
“闻仲,闻太师!”廖清也懒得卖关子了,直接说:“商朝托孤太师,与黄飞虎合称文武双壁,乃是当世人杰。
”闻太师林飞倒有点印象,《封演义》里有这么一号人,位极人臣号称文足以安邦,最有特点的自然是传闻中额头上的第三只眼。
按照野史的评价,虽然武足以定国有武成王黄飞虎,但闻仲的能耐也是不容小觑,不过大多数人记住的是他托孤大臣的身份。
“那也是话人物吧!”林飞读书很认真,记得正史上应该没这号人才对。
不过话一出口林飞又赶紧闭嘴了,这会空墓都炸出来了还有什么好说,难不成那墓是没事造着玩的。
廖清饶有深意的看了看林飞,轻声说:“历史永远没有真相,你所知道的真相都是后人依靠一些蛛丝马迹推断出来的,根据的大多是前人留下的资料,我们这些考古的从不轻信书本上的东西,因为文字是最容易欺骗人的,历史也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靠书籍来证史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话毕廖清有些激动,站了起来说:“若是历史上没这号人,怎么可能有空墓葬太师之才,照此推论的话闻仲应该有真身之陵,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少有记载而已。
”廖清的言论倒让林飞有些吃惊,这些考古的都不相信历史,这是什么鬼?“有点危言耸听了吧!”廖清似乎一下就看穿了林飞的想法,笑呵呵的说:“其实我们更严谨,也更尊重事实,很多时候考古的人最不愿意相信的就是文字所记载的所谓历史,比如司马光砸岗的故事你知道吧!”林飞自然是点了点头,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也就是司马光家有钱可以砸别人家东西,换了别人砸的话估计就是一顿男女混合双打了。
廖清摇了摇头,一脸鄙夷的说:“那都是后者编撰的,不排除后来司马光当了官有人想讨好他而编的,事实上很多东西经不起证据学的推敲。
要淹一个6岁左右的孩子,那缸起码得一米高吧,可事实上我们华夏的窑烧技术虽然一直在进步但也有落后的时候。
”“在宋代,那么大的缸是烧不出来的。
”廖清有些讽刺的说:“可笑吧,现在你全世界去找,宋代根本就烧不了能淹人的缸,全国出土的连大一点的碎片都没有,而这个故事却是家喻户晓,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一个考古学的大师用证据学的角度去怀疑历史学,这是一种很怪的感觉,但廖清的学识还是让林飞肃然起敬。
“跑题了,不好意思!”廖清咳了一下,有些难为情的说:“一时激动,老头子有时候也是书生气太重了,酸腐得很,用你们的话来说就是有点愤青。
”林飞已经正襟危坐,摆出一副好学生的姿态等着他继续说。
廖清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说:“找到了那块墓碑,那一切就好推断了,商周时最出名的太师除了闻仲外就是姜子牙,之所以笃定是闻仲而非姜尚,是因为当年姜尚是无疾而终,以他的成就和地位不可能设这种空墓。
”这俩,都是话人物吧?林飞听得脑子有点发晕,一个古玩界的泰山北斗说起话故事还是满精彩的。
第027章第三只眼廖清很郑重的说:“一些话可能是夸大其辞,在那个迷信的时代有化的粉饰是正常的,但有些事我们可以去考究的。
当年闻仲是死于云中子的通天火柱之下,按照正常的逻辑而言,你可以设想为是被云中子一棒子闷棍给敲死的。
”闻太师走着走着,被云中子给敲了闷棍,就这样挂了?这,这太不严谨了吧,林飞听得是一脑门的冷汗,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扭曲了。
廖清也看出了林飞的想法,笑呵呵的说:“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为了显得武将更威风更有威慑力,很可能会杜撰一些事情,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宣传的需要,广告效果,就像张飞一嗓子还喝断了河水,你觉得这样的事靠谱么。
”林飞很郑重的摇了摇头,有这嗓门的话直接用声音把人震死了,那还用丈八蛇矛干什么,到战场上就扯开嗓子唱歌足以杀敌了。
“当然了,我不否认历史上会有一些真正力拔山的人。
”廖清是一个良师,语重心长的说:“事实上这些年怪的事我也看多了,人有能这不算什么稀事,想来这种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也能理解得了,就像龙辉他们一样,要放在过去的话绝对会被民间化,所以有时候文字是最可信也是最不可相信的东西。
”“廖老,那个墓……”林飞见他越说越跑偏,善意的提醒了一下。
老人家也是不按套路出牌,说得嗨了似乎要给林飞上一课一样,感觉怎么饶都饶不到重点。
虽然被打断不太爽,但廖清还是咳了一下说:“闻仲是战败死于云中子之
手,虽是敌对但姜尚与他应该是惺惺相惜,加当年闻仲身正气且又力强在__rr(ns);发布地址:收藏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