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部的覆亡,在原上引起了蒙古诸部的震动。在大明和后金之间,该如何选择,只要不是瞎子傻子,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也是朱由校要出兵助阵的主要原因,打掉依附后金的科尔沁,打消骑墙派的幻想,彻底孤立后金。
可以说,这次行动大获成功。唯一真正依附后金的科尔沁覆亡,骑墙的内喀尔喀五部联盟彻底倒向了大明。
至于歼灭五千建,活擒阿敏等后金高级军官。对于朱由校来说,则是意外之喜。
报捷的使者正以最快的度赶往京师,得胜之师也返回广宁,暂在团山堡进行休整。
除了消灭五千建骑兵,明军也付出了两千多
的伤亡。
如果不是阿敏自以为聪明地选择撤退,而被明军依托阵地和火枪进行阻击,明军的伤亡可能会更大。
蒙古联军也付出了一定的伤亡,特别是最为卖力的扎鲁特部,但他们得到的也更多。
缴获的战马、盔甲兵器是与明军达成的协议,还有相当于后世科尔沁右翼中旗、左翼中旗的广大牧场,以及牧场上的牧民。
正是因为扎鲁特部的努力表现,明军才将这片地区指定给扎鲁特部,作为广宁北部的缓冲预警。
科尔沁部的其它牧区,则由察哈尔部接管。但事实上,察哈尔部只留下了少量马驻守格勒珠尔根城,大部分牧区和牧民则被内喀尔喀诸部吞并。
分赃之后的原形势,明军似乎不愿多管,只有对扎鲁特部比较青睐,扶持之意明显。
对扎鲁特部,不仅增加了马市易的配额,领昂安的儿子努克还被允许前往京师,参加献俘。
可以说,明廷的这个姿态对扎鲁特部是一种实在的保护,对其他蒙古诸部也是一个变相的激励。
林丹图尔“安内”的野心越来越是明显,能与之抗衡的除了大明,就是后金。但看后金目前的实力和形势,连科尔沁部也保不住,谁还傻了去投靠?
而明军在攻打格勒珠尔根城,以及歼灭阿敏所部时所表现出来的战力,一方面震慑了察哈尔部马,另一方面也让蒙古诸部更容易做出选择。
有明军罩着,后金不足惧,林丹图尔也不会轻易与明军为敌。蒙古诸部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也是这么实际。
都是实际的,这是不用置疑的结论。不能展现实力,谁会跟着你混?不能吃香喝辣,谁会给你卖命?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感悟,并付诸于实际,朱由校才能坐稳龙椅,“帝党”的实力也迅膨胀。
没办法,谁让他是穿越者呢,谁让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真理掌握在他手中,大明只有按他的指引,才能重新振作强大呢?
拥护自己的,就是马,也要提拔重用;质疑反对自己的,再有才华,品格再高尚,也是不能放心使用。
当然,尽其才,物尽其用,对朱由校来说,也是适用的原则。
比如杨涟,在河南巡抚任上得不错。大倔种,什么宗藩、权贵、士绅,犯了国法,全都是铁面无私。
至于所上的奏疏,朱由校看得中意的明,不愿听的留中,全当没看到,没听见。
左光斗也是一样的处置原则,在陕西好好搞你的水利,朝堂上的事别掺和。陕西整得差不多了,还要任他为巡河钦使,视察监督各地水利设施建设呢!
还有东林党的中坚物李邦华,接任毕自严的天津巡抚,倒也是兢兢业业,使天津逐渐成为北方最大的海港,为南粮北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因为并未以标签区分官员,动用厂卫、重用督察院所清洗的贪渎官员,也就不会引起太大的朝野舆论。
罪名确凿,就是处置得很重,比照太祖扒皮揎、六十两即砍
,还是不够“残
”的。
但朱由校的严刑惩贪在效果上却不比朱太祖差,什么原因呢?
其实也很简单,贪官一犯罪,全家都跟着倒霉,流放到荒僻之地,九死一生,比立刻砍
也好不了多少。
连坐、株连,朱由校用的就是这种残酷、不道的办法,但震慑力却非比寻常。
你不是贪吗,最后给你抄家,啥也不给你留,还让你父母兄弟、妻子儿子跟着遭殃。
一年多来,朱由校一直禀持着这样的严刑酷法。没杀多少,贪渎之风却基本刹住。
所谓的刹住,当然是遭到处罚的贪官少了,但还要挖,还要追究,还要坚持不懈。
别以为退仕归家了,就万事大吉。也别以为这只是一阵风,朕在位期间,严打态势都不会改变。
“微臣谢陛下隆恩。”孙承宗跪倒叩,随即被皇上命宫
扶起。
“孙师平身,赐座。”朱由校笑呵呵的很高兴,刘兴祚反正基本上算是大获成功,正在赶来京师的路上,辽南根基稳固,形势大好啊!
而给官员们的福利待遇——防暑补贴,也落实到位。别没资格当面谢恩,只有孙承宗在奏报军务之时,才有这个机会。
孙承宗也很振奋,辽东形势虽然一直在变好,但到现在,才算是扭转过来。建四面皆敌,除了
缩,似乎并无良策。
只不过,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皇帝依然稳如老狗,非但没有催战战,反倒主动下旨令各军休整。
按照孙承宗对皇帝的了解,知道这又开始憋大招儿了。依着现在军工的生产度,以及运输能力,至多半年,各部粮弹充足后,肯定又要搞什么大行动。
其实,孙承宗并不知道皇帝的全部心思,也不知道他为何会如此沉稳的原因所在。
要说后金目前所处的形势,确实很恶劣,但比历史上的最低谷,也不算差得太多。
在皇太极登基之初,明军西有宁远坚城,东有皮岛毛文龙,朝鲜亦是敌对,西北则有蒙古诸部,北方黑龙江流域还有索伦等部。
而且,后金不久之后又遇上了大饥荒,要不是袁大卖粮给蒙古
,饿也把后金饿垮了。
所以,对于目前后金的劣势,朱由校也没有轻视低估。更没有催战战,而是积蓄力量,准备再重击后金。
不催战战,也不是就彻底息战。朱由校还有秘旨,要辽南、东江本部,以及辽西熊廷弼,要袭扰不断、各战
战,让后金不得消停。
而再次大反攻的时间,朱由校初步定在了冬春接。一方面,有利于辽西军队过辽泽;另一方面,明军的装备应该更换完毕,粮弹储备也支持大的军事行动。
还有一点,根据历史的了解,以及搜集到的报,后金的粮食储备已经很少,甚至是消耗将尽。
辽南的失守,以及秋天明军要采取的袭扰烧田,更将大大加快后金的饥荒来临。
饥荒一起,后金的形势将是大坏,再加上四方力,将后金打得半残也是大有可能。
而且,后金内部的纷也是大概率的事
。这就要看纳拉忠明那边的作用了,降夷来投,
心不聚,后金各部不能团结,才是最为致命的。
所以,朱由校才要以稳求胜,等待着自身战力的增强,敌的衰弱,再大举动。
之过急的话,一旦失利,可能就给了后金喘息的机会。
现在三方明军紧,也弥补了朝鲜和蒙古诸部这较弱的盟友。使得后金需要全力应付,抽不出身去抢蒙古
的牛羊马匹,以及朝鲜的粮食
。
粮食物资快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