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准确说出,目前基地的教官数量。认为是2名教官的,请站起来。”
教官大概有25位,但是具体是多少,绝大部分是不知道的,因为教官还分级别,而且总是换来换去。
这就好像,读过大学的,大部分都参加过军训,一次那么多班级,绝大部分
都不会去数教官的总数。
这个问题和台阶题还不一样,知道的不至于“狂喜”,所以陆令也没有看出来谁明显知道此题答案。
但燕雨给了陆令一个眼。
燕雨知道。
陆令明白了……燕雨必然知道啊,这活动伊始,燕雨就知道……而且游少华还是这里的教官之一,陆令虽然没有仔细了解过教官数量,但燕雨必然是知道的……
稳了。
这一步,到组全部站起来的时候,跟的就不多了,只有十几个。
……
第一个栏目,苗教授一气问了十个问题,陆令和青山对了题,燕雨等对了9题。
有一道题是问食堂的某个细节,基本上全军覆没。
……
接着开启第二个栏目。
“第二个栏目,同样很俗套。我们都在电视节目上看过,就是你比划我来猜。考验的,是团队默契能力。未来在某些特殊场合,你们可能不方便流。一个眼、一个动作,队友就应该准确理解意思。目前,我们的小组都磨合了这么久,应该没有问题。注意,除了回答者小声和教官说出答案,不允许有任何声音。也就是说,提示者,不能说话,也不能摆
型,只能通过小幅度的动作,和眼来表达意图。”
“简单地说,以后实际办案中,你不可能为了表达一个信息,劈个叉或者拿个大顶,只能有细微的动作,或者不经意的动作,大家应该明白我什么意思。”
“每个组,挑选两个先参加,第一批,30
参加。”说着,苗教授喊教官们进来,一共进来了5位教官,“教官们负责记录每一次正确与否。每个二
小组,十道题。注意,分数会不断叠加,答对一道题,分,第二题2分,第三题3分,第十题0分。题目并不是越来越难,是打散顺序的,所以你每多对一道题,都更重要。如果,二
小组全部答对0题,那就一共可以得到55分。”
苗教授这个意思,就是让每个队伍都要选出最强的两个组成小组,尽可能地多对几个题。
原因很简单,六小组如果需要二
去执行任务,或者最简单的,就是让二
配合取笔录,一般也是派默契度最高的两个
参加。
比如说,燕雨小组,肯定是燕雨和陆令,尽可能地拿到高分!
一个二小组如果答对了0道题,那要比三个二
小组都答对了5道题分数还要高!
也就是说,六团队,依然允许内部超强小团队出现,这才符合实际办案需要。毕竟取笔录不可能六个
去吧!
而且,小组要有分工!
很快地,每个组都选了两个出来,陆令和燕雨就站了出来。
燕雨负责表达,陆令负责猜。
这个教室是个阶梯教室,能容纳50左右,很大,现在5组
,每个组间隔一米,还是能站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