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
原本想来砍囚犯的士兵们这才知道自己上了当,但既然来了也不能空着手回去,叛军也是
,打谁不是打啊,反正有钱拿就行。龙腾小说网 ltxs520.com于是大家纷纷卷起袖子憋足力气,向长安门冲去。
然而当孙镗到达长安门时,才发现曹钦等
已经撤走,他立刻列队,随着叛军的踪迹追击而去。
原来曹钦眼看长安门无法攻下,天却已经快亮了,于是他决定立刻改变方向,进攻东安门。
然而在行军的路上,他遇见了另一个往东安门赶的
——吴瑾。
大家都携带武器,杀气腾腾,不用自我介绍也知道是来
什么的,于是二话不说,开始对打。此时吴瑾身边只有五六个
,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但他毫无惧意,与叛军拼死相搏,力尽而亡。
这位于谦的昔
战友最终死在了在还乡团覆灭前的前夕,他没有能够看到最后的胜利,但
们是不会忘记这个
的——一个为了公道和正义付出一切的
。
曹钦杀掉了吴瑾,带领着叛军到达了东安门,开始了新一
攻击行动,和长安门一样,他这次又用上了火攻,烧毁了东安城门。
曹钦原本以为东安门易攻,这才绕了个大圈跑过来,可他实在没有想到,守东安门的仁兄更不好对付。
东安门的守将没有用砖
塞门,却想了一个更绝的方法。曹钦在外面放火,他也没闲着,自己竟然找来木
,在里面又放一把火!这样一来火势越来越大,形成了一片火海,别说叛军了,兔子也钻不进来。
曹钦又一次陷
困境,正在此时,尾随而来的孙镗赶到了,看见这群
更半夜还在开篝火晚会的仁兄们,他立刻趁势发动了进攻。
按说到了这个地步,这场叛
应该很快就能够结束,可曹钦手下的鞑官的战斗力实在让孙镗大吃了一惊,这些蒙古
在山穷水尽之际仍然十分勇猛,虽然
少却能以一当十,孙镗仗着
多,曹钦仗着
猛,战斗从东安门一直打到长安门,从凌晨打到了中午,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一直没消停过。
这是奇怪的一天,大臣们早就得到了消息,躲在了家里不去上朝,老百姓也不上街溜达,都呆在家里打开窗户看街上的这场热闹。
[542]
最苦的是曹钦,他已经没有出路了,为了突出重围,他集中了一百多骑兵,向着包围圈发动了最后的冲锋。
可是曹钦的这点把戏在久经战阵的孙镗面前实在太小儿科了,他立刻安排了大批弓箭手站在队伍前列,对纵马冲锋者一律
杀,双方又一次陷
僵局。
这场让
哭笑不得的造反行动已经持续了十二个小时了,搞成现在这个样子,是曹钦万万没有想到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钦发现鞑官们的战斗力越来越弱,这也难怪,毕竟造反不是请客吃饭,算是体力活,鞑官们为造反已误了中午的正餐,这么闹下去谁能受得了?
万般无奈之下,曹钦逃回了自己的家,跟随而来的孙镗随即领兵包围了曹家,发动了总攻击,眼见大势已去,曹钦投井自尽,结束了他的一生。可攻进曹家的官兵们似乎还没过瘾,顺带着把曹家上下不论大小杀了个一
二净(估计是因为带走了不少东西,顺便灭个
)。
这就是权倾一时的曹家最后的下场。
最后补充几个
的处理结果:当夜,朱祁镇在午门召开大会,宣布判处曹吉祥死刑(注:凌迟处死),与他一同被处决的还有在曹家混饭吃的冯益(多说了一句话),业务不
的天文学家汤序(其实我认为他应该算是有功之臣)。
至此,经过历时五年,惊心动魄的激烈斗争,还乡团的成员们全军覆没,正义最终得到了声张。
"于谦,公道还是存在于世上的啊!"
在那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李贤露出了笑容。
李贤,立朝三十余年,虽历经坎坷,却能百折不挠不改其志,终成大业。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成化二年(1466)病逝,名留青史。
史赞:
伟哉!宰相才也!
李贤的故事已告一段落,但其身后事却更为
彩,这位学士大
招了一个叫程敏政的
婿,而在他去世三十四年后,他的
婿主持了一次科考,别出心裁考了一道考题,难倒了几乎全天下所有的应试举
,只有两个
答出了这道题。
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个答出了考题的
不但没有飞黄腾达,反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历史上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痕迹。而在那两个
中,有一个叫做唐寅,我们通常称之为唐伯虎。
[543]
明朝那些事儿3正文朱祁镇的遗愿
章节字数:1529更新时间:07-09-2919:25
经历了无数的刀光剑影,权谋争斗,朱祁镇终于迎来了安宁稳定的生活,就在这片宁静中,他走向了自己
生的终点。
天顺八年(1464),朱祁镇三十八岁,应该说这是个并不算大的年龄,但此时的朱祁镇已经身患重疾,奄奄一息,大漠的烽烟,宫廷的争斗,耗尽了他所有的
力,现在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静静地等待,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这位皇帝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
邪小
,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鬼都不信。
但他是一个好
。
他几乎信任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
,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
是忠是
,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
,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
,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可是事实证明,好
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这年正月,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他的儿子,同样饱经风波的朱见
,将帝国的重任
给了他
然后,这位即将离世的皇帝思虑良久,对朱见
说出了他最后的遗愿,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
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颜色。
"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
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
!"
"我一定会照办的。"
跪在床前的朱见
郑重地许下了他的允诺。
自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项极为残酷的规定,每逢皇帝去世,后宫都要找
殉葬,朱重八和朱老四自不必说,连老实
的朱高炽,宽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没有例外,现在这一毫无
的制度终于被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差劲皇帝废除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帝国,留名青史,朱棣横扫残元,纵横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们都是我们今天
中津津乐道的传奇。他们的功绩将永远为
们牢记。
但在他们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无数战场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
和幼子,还有
宫中不为
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万骨枯!
[544]
朱祁镇最终做成了他的先辈们没有做的事
,这并不是偶然的,他没有他的先辈们有名,也没有他们那么伟大的成就,但朱祁镇有一种他的先辈们所不具备(或不愿意具备)的能力——理解别
的痛苦。
自古以来,皇帝们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谓
民的生存环境,只要这些
不起来造反,别的问题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说什么悲欢离合,
晴圆缺
但朱祁镇做到了,至少在废除殉葬这件事
上,他理解了后宫那些无辜者的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