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别说冗官问题,特别清闲的官员都找不出几个。笑死,清洗掉了太多官员,根本清闲不了一点。活的
少了那么多,帝王还余怒未消,原先不
活的不就得顶上吗?这一顶,上
发现,诶,没了那么多缺,大家照样做得挺好,那不更好?
现在的大齐官场,要是再派出几批教化海外蛮夷的使臣,那就得面临才危机了。
三年选拔一次才都觉得
手有些不太够用,除了及时清理害群之马外,也有大齐发展太快,
才有些跟不上趟的原因。现在从民间招
当使臣,这帮屡试不第的书生,学问当然有,教点简单的华夏文化还是能轻松胜任的。
萧景曜还特地给通过层层选拔终于成为教化馆的教谕们做了个培训,重点提醒他们,咱们是去海外弘扬华夏文化的,不是要把他们教得满嘴之乎者也能来大齐考科举的。要从衣食住行生活习惯仪态举止各个方面去影响他们,争取让全世界都学大齐话,受大齐教化。
想想那个场面,萧景曜都有些激动。真要达成这个成就的话,简直不敢想象后世学生学世界史会有多幸福。
决定了,就是你了,孔子学院啊不,是教化馆,必须办起来!还得办得红红火火,争取让大齐的教化馆开到世界每个角落!
这怎么不算是天下大同呢?
华夏文明的同化,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永嘉帝和胡阁老听了萧景曜这话,都忍不住用“没想到你是这么蔫儿坏的家伙”的眼看着萧景曜。
看得萧景曜很是无奈,反问他们,“那就放弃,不做了?”
“当然不行!”永嘉帝和胡阁老异同声,到了嘴里的
还有往外吐的道理?半夜想起来都得坐起来抽自己一耳光。
永嘉帝火速改,“
卿果然是朕的肱
之臣!大齐就需要
卿这样智计无双的能臣!”
第23章
大齐对教化蛮夷这事儿还是很有热的, 甭管你是周围的蛮夷还是海外蛮夷,只要你心慕王化,那大齐就乐意帮助蛮夷脱离野蛮状态, 让他们知晓礼义廉耻。武将们对此也没什么意见,反正又不是让他们去蛮夷之地,文
嘛就
嘛, 也省得以后又哔哔他们这帮粗
不教而诛。
萧景曜也对这事儿乐见其成。搁萧景曜上辈子,多少华夏学生被英语折磨得要死要活的, 要是这一把稳住了大齐在世界上啊得地位,又有在海外各国设立的教化馆不断弘扬华夏文化, 指不定到了后世, 就是全世界都要学汉语, 给后世学子们减轻了多少负担啊。
海外之地对大齐来说也是新的机遇, 前所未有的格局已经出现, 大齐能不能一举夺得世界霸主的地位, 就看他们这一代的君臣如何玩转这一局世界政治,给继任者留下一个好的开局。
也正因为如此, 朝廷对这一次前去海外教化馆的教谕们都进行了严格的审查, 有想混子,或者品行不佳会败坏大齐形象的,都被否决,选的都是有理想有
劲儿的儒生,更多的是崇古的儒生。众所周知,一开始的儒生,战斗力可都是杠杠的, 能辩又能打,要不怎么周游列国呢?
这样的一批儒生去了海外, 萧景曜都无法猜到他们会给海外各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反正对大齐有利就行。
永嘉帝又和萧景曜分享了一下来自西北百姓的快乐。这回土豆可是在西北立下了大功。西北多山,缺水,这样的地理环境,就注定那边很难种出大量的粮食,耕地面积不够,又缺水,别说和江南那样的鱼米之乡相比,就算是现在被朝廷认为是流放之地的岭南那一带,耕地怕事都比西北那一带多。土豆耐寒耐旱,相比起其他主粮来说没那么娇气,土壤不那么肥沃的况下也能长得不错。现在西北那边的总督纷纷写折子进京歌功颂德,说西北百姓终于能免于饿死之忧,西北的驻军屯田,也种了不少土豆,可以用来做军粮。
萧景曜想起来,上辈子,西北那边的一些大山处的贫困
家,几乎也是家家户户种土豆。萧景曜建的慈善基金也资助过许多来自西北地区的贫困学子,据基金会的消息,他们去实地考察的时候,去这些学子的家里,多的是土豆。可见土豆在西北地区
民餐桌上的地位。这么一想,来自西北几位总督的折子也就不意外了。
西北苦寒之地,百姓生活不易,驻守在那边的士兵也不容易,萧景曜再次提议,“西北苦寒之地,民生多艰,陛下若是心疼他们,不如再多免去他们几年的新粮食的税收。”
当初商议好的,土豆玉米红薯这些新粮食,前十年不收百姓的税,等到百姓摸清了它们的习,知道怎么种植,怎么给它们防治虫害的时候,再收税,更能让百姓感念朝廷的恩德。
反正现在朝廷也不缺钱,永嘉帝当即就同意了这事儿,还十分感慨,“那可是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也曾经繁华过,后来王朝变迁,西北那一块地丢了收,收了又丢,丢了再收。太祖当年收复那边,也费了许多心思。只是那边贫苦,又时常受胡骚扰,朝廷每年安抚百姓都要花上许多银钱。这竟然让一些
怨声载道,说不如放弃那块地,真是岂有此理!”
“但凡是疆土,哪有没有用的?”永嘉帝气鼓鼓。
分明是那些朝臣自己不行!看看,萧景曜这不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眼看着西北百姓的生活也好了,以后肯定能为朝廷做出更大的贡献。只要有有地,一切都好说!
尝到了开海禁甜的永嘉帝又把目光放在了西北,语带憧憬,“当初的丝绸之路已经荒废,不知我们能否再让它重现往
的繁华?”
既然是通商,海上贸易做得,陆上贸易自然也做得。尤其是这还是有史可循的东西,重现史书中出现过的盛景,想想都让热血沸腾!
萧景曜没想到永嘉帝会提到这一茬,愣了一会儿后还是决定据实相告,“陛下有这个心当然好。只是西域那边的通不如临海方便,陛下要想重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华,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国库要出的银子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永嘉帝笑着看向萧景曜,语气笃定,“但你这个户部尚书心动了。”
“没错。”萧景曜认真点,“陛下想必也看到了海上贸易给大齐带来的巨大利益。尤其是临海的那几个港
,短短几年时间就从贫瘠之地变成税收大州。若是丝绸之路再现辉煌,西北苦寒之地,商业也能发展起来,他们也是陛下的子民,就算朝廷要投
众多
力财力,也不能退缩。”
华夏是一家,最好是大家一起越过越好,而不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萧景曜这辈子虽然没有去过西北,但也在同僚们的话语中感受到了西北百姓的不易。连有朝廷发粮饷,自己还能屯田的西北士兵子都过得不咋地,更别提普通的西北百姓了。
现在国库充盈起来了,给西北多投点开发资金也不错。萧景曜很是大方。永嘉帝瞬间感受到了有个大方的户部尚书的幸福。尤其是在铁公
胡阁老的对比之下,萧景曜这个大方的户部尚书就更让永嘉帝感动了。永嘉帝忍不住感叹,“可惜父皇当年没让你当户部尚书,不然的话,他也不至于每回想
点什么事都抠抠搜搜的。”
朝中有点资历的,谁不知道胡阁老这只铁公的光辉事迹呢。
萧景曜无奈,“胡阁老那是巧难为无米之炊。当初国库可不像现在这般丰盈。”
永嘉帝狠狠点,十分庆幸,“还好你生财有道!我当初第一眼见你,就知道你是最适合户部的
才。我果然眼光绝佳!”
萧景曜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