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夹杂丝毫个的私念,而是全心全意地欣赏之,并且把这欣赏欣喜地告诉读者,让读者与她一起欣赏。从这一点看,张
玲的心态是健康,天真的,坦率到没有虚荣、世故的程度。她又是现代的。
但在做处世上,她却显得有些苛刻。她不容易与别
要好或友好,除非她欣赏的
。
而一旦欣赏也全盘接受,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如:苏青。苏青是以写自传体长篇小说《结婚十年》而闻名上海四十年代文坛的作家。因离了婚而又下笔大胆坦率,颇得一些世间俗
的非议和喜好。一时间骂苏青
饥渴的有之,喜好看她
隐私的亦有之。张
玲却能读懂苏青的漫无心机却又争强好胜的双重
格。对发生于苏青身上的所有事
不感意外。并公允地评判苏青
和文,有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比喻苏青像喜庆
家雪白馒
上那喜气洋洋的红点,但对文坛的某些文
,张
玲却能在一照眼中便看出此
的不
净和不聪明,她绝不以俗
的价值接
待友,严格恪守自己的处世原则,尤其是时间观念。张
玲的时间观念很强,比约定的时间提前到,即使是她自己开门,也会毫不客气地说:“张
玲小姐现在不会客。”若是迟到于约定时间。她又会请
告诉你:“张
玲小姐已经出去了。”如果是接待朋友,包括很熟悉的朋友,她也正正式式,浓装艳抹,可见她对约定之事的重视与责任感。她对讨厌的
可以熟视无睹,并坦然地说,我不认识她;但对自己敬
的
或帮助过她的
,她却是自有一番
意在心
。当年柯灵为了她的《倾城之恋》的上演而奔走,张
玲感激在心,并送了柯灵一段宝蓝色的绸袍料,也曾在柯灵遇难时去他家探问,并设法营救。
张玲喜欢青年
子的一切嗜好,逛商店,吃冰淇淋,购买布料,看
场电影。尤其是看电影,碰上自己喜欢看的电影,她可以刚到杭州游玩就马上返回上海连看两场。她也酷
中国戏剧,京戏里的许多剧名引出她无限的赞叹。如越剧《借红灯》的名字,就引发出她的许多感慨,并也成就了她一篇美好的散文。但同其他
孩子不同的是,她不喜欢小狗小猫,连对小天使亦没有好感。一次,她搬印书的白报纸回来,到了公寓门
要付车夫小帐,她觉得非常可耻而又害怕,宁可多些,把钱往那车夫手里一塞,赶忙逃到楼上来,看都不敢看那车夫的脸。她亦不认路不会
红,服装也仅是在理论上很有研究,款式上自己设计,却并不会做。由于她的个子高大,走路也给
跌跌撞撞之感。像一个长得太快但营养却没跟上的孩子。张
玲亦并不多愁善感。从来不悲天悯
,她是实实在在地享用着自己的那份所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存在是分外分明。当年《流言》问世时,用的纸张是她自己“屯积”的白报纸。因为上海在沦陷时,纸币不值钱,家家户户都屯积物品。晚上张
玲也睡在白报纸上,使她有着一种空前的实在,她的
生态度是实际的,无害于他
的自私的。
因此她能清醒地去观赏落黄昏,体味出兵营喇叭声中的
生苍凉,并于绵绵细雨中获得一种心灵的愉悦。这种愉悦、体味、观赏,与她来自稿费的愉悦,对甜点,冰淇淋的品味,和各种五色绸缎的观赏的愉悦
质是一致的。张
玲的审美标准里,没有雅俗之分,很雅的东西经她透视也能见其俗;很俗的东西经她的把玩却能品出无限风
。比如小报,张
玲因有一段时期同父亲住,父亲的房间里皆是各种各样的小报。
她从小报中看到生活的具体和颜色,体味出生命的律动和鲜活。张玲是属于大雅即俗,大土即洋的风格的。
张玲成名后,由于经济富足,
欢畅,声名成功,使她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做
。而这些令平常
看起来不免要吃惊的意愿,却是她用自己不幸的童年打磨、织就的。因此,这里面既有天
的成分,也有后天陶冶的成分。这种先天与后天的因素合成,使张
玲首先是一个“传”
的
,并有“传”式的故事,才用生命写出了一本连贯着历史与现代文化的文学
品《传》。
在张玲走红的时候,一位特殊的读者因读了她的小说而起仰慕之
,并随后结下了一段世姻缘。这位读者并非一般的小说
好者,而是在当时的汪
卫政府任宣传部副部长的胡兰成。张
玲看
看事有独到的清醒与
刻,而对自己的
感,却身陷其中无力自拔。也许就是因为她与胡兰成的这段姻缘,使误解者对她一再误解,使遗忘者将她坦然遗忘,胡兰成给予她的,也是伤害多于幸福。她为这段婚姻不仅付出感
代价,也付出了政治代价,使她的政治生命一直处于不清不白之中。以后她去美国的
居简出,也与这段经历的影响有关系。
胡兰成,又名张嘉仪,浙江嵊县。生于一九六年。21岁时,到北京,在当时的燕京大学副校长室担任抄写文书工作,也曾旁听过几门功课。北伐战争时回到家乡,在杭州中山英文专修学校教书,两年后又转到萧山湘湖师范教书。后发妻玉凤病殁,后来去广西,走百色,下柳州,总共做了五年教员。
一九三七年三月,胡兰成到上海任《中华报》主笔,抗战
发后,上海沦陷时期,他先是被调到香港《南华
报》任主笔,用流沙的笔名写社论,同时还供职“蔚蓝书店”。因为他的政治观点历来亲
并激烈,从此得以与汪
卫政府里的
接近,并曾得到过汪
卫亲信的慰问。汪
卫组织伪政权时,便把胡兰成做为
部重用,被
称为“公馆派”分子,胡兰成曾任伪宣传部次长,伪《中华
报》总主笔,该报设“社论委员会”,委员为周佛海、林柏生、梅思平、李圣五等
。
从政治倾向上看胡兰成,此系职员出身的文
,政治观点一贯亲
主降。但因其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并舞文弄墨,故而
风流,并有“名士派”作风。当他在《天地》月刊读到张
玲的文章时,便不由得称声叫好,耳目为之一新,马上向苏青要了地址,前去拜访张
玲,并一见倾心,双双落
网。
胡兰成长张玲一十五岁,又经历
事沧桑,略有才华,加之
别致又别趣,因此颇能读懂张
玲的
和文。后来,胡兰成为张
玲写了一首诗,此诗颇能道中张
玲的心事,于是张
玲也回信:“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从此信始,两
关系
渐亲近,天天坐谈文学艺术。
胡兰成此时尚在南京伪政府,但每月总要回上海住上八九天。每次回上海,不回家,却先去看玲,踏进房门便会自然地说:“我回来了。”要到黄昏尽,才从
玲家走出,回自己居住的美丽园家里。其实,无论是年龄、经历、观念,甚至审美观,胡兰成都有别于张
玲。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区别和不同,如张
玲的自私、冷漠,不多愁善感,恰与胡兰成悲天悯
、恃才傲气,形成对比,有时竟如冰炭般鲜明。两
的
谈
回转换,
月风云,由历史到戏文,由艺术到起居,呈万花筒般在两
的对话里旋转。这对于他们都是第一次,
玲是第一次恋
,胡兰成是第一次与一个集大雅大俗于一身的
才子恋恋有
,因此新鲜与欢快充溢在两
的
谈之间。张
玲其实是将其小
孩般的玩物及其老年
样的成熟全搬出来给胡兰成看,使胡兰成在选看时常要觉着诧异与不安:如此幼稚又如此老道,如此零碎又如此庄严。他完全被张
玲
事所迷住。此时的胡兰成已是有家室之
,但胡兰成从来是没有是非界线的,他只是任
与张
玲发挥他的小聪明,使张
玲愈来愈沉浸在对胡兰成的好与喜欢中。后来,胡兰成的夫
因此而与胡离婚。
一九四四年,在张玲创作的顶峰时期,张
玲与胡兰成签订婚约,文曰:胡兰成张
玲签订终身,结为夫
,愿使岁月静好,现实安稳。上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