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的问题正争议热烈,其实,未知生焉知死?我们该讨论一下安乐生的问题。更多小说 ltxsba.top
这个问题曾经不成问题。中国早有古训:安贫乐道。安贫者,得安;乐道者,得乐。安贫乐道便是获得生幸福的方便法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废,戴月荷锄归。(陶渊明)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
。(苏东坡)这不是一幅幅怡然自适遗世独立的君子古道图吗?不过,也许是先辈们太安贫,安得
欲几灭、功利几无,中国就一直贫下来,贫到阿q就只能宿
庙捉虱子了。被
打,就说是儿子打老子,有
胜利法以解嘲,充当了“安贫乐道”论的另一版本,一种退化了的遗传,最后被豪强抓去砍了脑袋。看来,富者不让贫者安乐,贫过了
就要被老太爷或八国联军欺压。要想活下去,得另外找办法。
西来的工业文明亮了中国的眼。安贫乐道作为腐儒之论被讥嘲被抛弃被pss。贫怕了的中国
开始急切致富,而很多社会学者几乎有“发展癖”,无论左翼右翼都一齐奉“发展”为圣谕,力图让
们相信,似乎只要经济发展了即物质条件改善了,
们就会幸福的。确实,革命和建设带来了两亩土地一
牛,老婆娃娃热炕
。还带来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三转一响”,“新八件”,还有国民生产总值翻番的炫目前景。但是,随着物质财产的增聚,随着物欲得到充分满足,厌倦作为满足的影子紧紧随后也在悄悄滋长,并繁殖出更多的心理黑暗。很多
反倒不怎么会安,不怎么会乐了。称作“文明病”的莫名焦灼感孤独感正在富起来的
群中蔓延。这些
最
问的是:“有意思吗?”(在美国的同义语:是不是terestg?能不能够mkefun?)他们最常回答的,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句之一:“没意思。”——我们在很多场合都可以听到。俭朴,读书,奉献社会,当然早成了
等没意思的事。看电视没意思,电视停了更没意思。假
闲逛没意思,辛苦上班更没意思。找个
没意思,厮守着老婆或丈夫更没意思。他们渐渐失去了独处半
乃至两小时的能力,在闲暇里自由得发慌,只得去大街或酒吧,绷着脸皮,目光黯淡,对三流通俗歌手假惺惺的
呵恋呵,表示漠然的向往;对这些歌手假惺惺的愁呵苦呵,表示漠然的共鸣。他们最拿手的活就是抱怨,从邻居到联合国,好像都欠了他们十万大洋。
怪的现象是:有时幸福愈多,幸福感却愈少。如果七十年代的一位中国青年,可以因为一辆凤凰牌自行车而有两年的幸福感,现在则可能只有两个月甚至两天。大工业使幸福的有效递减,幸福的有效期大为缩短。电视广告展示出目不暇接的现代享受,催促着消费品更新换代的速率。刚刚带来一点欢喜的自行车,在广告面前转眼间相形见绌。自行车算什么?自行车前面是摩托,摩托前面是小轿车……电子传媒使
们知道得太多,让无限的攀比对象强
民宅,
番侵扰。
们对幸福的程程追赶,永远也赶不上市场上正牌或冒牌的幸福增量。幸福感就在这场疲倦不堪的追逐赛中
渐稀释。
现代新族都读过书识过字,当然也希望在
领地收
快感。现在简单啦,
也可以买,艺术、
感、宗教等等都可以成为有价商品。凡·高的画在拍卖,和尚道场可以花钱定做,思乡怀旧在旅游公司里推销,
本还出现了高价租用“外婆”或“儿子”以满足亲
之需的新兴行业。金钱就这样从物质领域渗向
领域,力图把
变成一种可以用集装箱或易拉罐包装并可由会计员来计算的东西,一种也可以“用过了就扔”的东西,给消费者充分的心灵满足。
是不是真能够满足?
推销商能提供们很多幸福的物质硬件,社会发展规划也制订出钢产量、
均生产值、学校数目和病床数目等等指标。但一个
所得亲
的质与量,一个
所得友谊的质与量,一个
创造
劳动所得快感的质与量,一个
洽处和感悟大自然的质和量,一个
个
格求得丰富美好的质与量……这些幸福所不可缺少的
软件,推销商不能提供,也没法找到有关的计量办法、质检办法,以把它们纳
发展规划然后批量生产。正如推销商可以供给你一辆小轿车,但并不能配套服务——同时供给你朋友的笑脸或考试的成功,让你驱车奔赴。推销商可以供给你一台电话,但没法保证话筒里都流淌出友善、有趣、令
欣喜的语言,而不是气恼咻咻的吵架或哀哀怨怨的唠叨。
是不能由别
给予的。政客和推销商们从来在这方面无所作为,他们只能含糊其辞,或者耸耸肩,最好让大家都把这件事忘记。
苏东坡悉
的窘境,早就说过:“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贫贱者易生焦渴,富贵者易生厌倦,二者都不是好事。但贫贱者至少可以怨天尤
,把焦渴之苦归因于外部困难的阻迫,维持对自己的信任。而富贵的厌倦之苦完全是自作自受,没法向别
赖账,必须自己承担全部责任,不能不内心恐慌。贫贱者的焦渴是处在幸福的
之外,还有追求的目标,种种希望尚存。富贵者的厌倦则是面临着幸福的出
,繁华幻影已在身后
灭,前面只有目标丧失的茫然和清寂。这样比起来,东坡先生所言不差。难怪他常常警告自己:“出舆
辇,蹶痿之机;
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娥眉,伐
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亦如德国
尼采说的:“
生的幸运就是保持轻度贫困。”他们都对富贵瞪大了警惕的眼睛。
类虽然不必太富贵,但总是要富贵的。东坡、尼采二位的拒富仇富主义终不是积极的办法,不能最后解决灵与
、心与物这个永恒难题。只是现代不少
富后的苦
子,不幸被二位古
言中,实是一桩遗憾。应该说,事
还刚刚开始,东西方都在较着劲
,没有
能阻止经济这一列失去了制动闸的狂奔列车。幸福的物质硬件不断丰足和升级,将更加反衬出
软件的稀缺,对局中
构成
益增强的压力。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化不过是上帝同
类开的一个严酷玩笑,是对
类的强化考验。
苏东坡一生坎坷,但总是能安能乐。如果说陶渊明还多了一些悲屈,尼采还太容易狂躁,那么苏东坡便更有健康的光彩。他是一个对任何事都有兴趣的大孩子,是一位随时能向周围的辐
出快乐的好朋友,是一位醉心于艺术探索、政治改革以及兴修水利的实
家——可见他的安贫不意味着反对“富”民。我每次想起他的形象,便感到亲切并发出微笑。
1992年10月
*最初发表于1992年《天涯》杂志,后收随笔集《夜行者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