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最新网址:www.wkzw.me,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龙腾小说 > 辣文肉文 > 熟悉的陌生人(韩少功文集) > 第26章 熟悉的陌生人

第26章 熟悉的陌生人(1 / 4)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实体】欲购从速·ABO 重现:韩少功的读史笔记 浪平风静 不得不肏 (1V1) 异界玄幻学府 表白被拒以后 哥哥们太爱我了怎么办[骨科NPH] 歧路(产奶) 北極星 以婚为名

那一天下雨,他对黎的雨天和林荫道由衷赞美,于是相信中国的幼儿园大多在贩婴和杀婴,相信中国的瓜果统统污染含毒,相信中国即将经济崩溃而且根本不可能有历史和哲学,即使有的话,只可能是赝品。他比我所见到的任何西方都要厌恶中国,虽然他侨居十载还说不好法语,只能在华区混生活。

我理解这样的谈话。他必须夸张,必须在我这个同胞面前夸张,否则他怎么能为自己十年穷困漂泊做出解释?怎么能为自己放弃专业前景找一个合适理由?

我对中国的很多事也极不满意,甚至怒火冲天,但不愿意迁就谣言。我不愿意把谣言当批评,也不愿意用同样夸张的手法为中国争体面,以便让自己也沾沾光,使自己在国内的子变得顺理成章一些。用背景给演员加分,把自我价值的暗暗竞胜,延伸成一场关于居住地的评比活动,毕竟没有多少意思。

更重要的,我明白他的表达并不是他的全部。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当白警官对他结结的外语勃然大怒,当白雇主把他的中国文凭不屑一顾摔出桌外,当那些贩婴杀婴和污染含毒一类传闻不是被他描述而是在白们的报纸上炒,并且引来他们对所有黄脸无比怜悯和惊疑(这样的时候即便不多但一定会有),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已经取得了绿卡,但那一个小本还未烙上他的感,并不能让他的生命从再来。他也许会在恼怒自己一身黄皮的同时,鬼使差地对黎富区吐水,在白同事那里瞎吹中国的气功、美食、孙子兵法,在电视机前为中国运动员任何一次夺冠大叫大喊,甚至还会为孩子压根儿不愿说中文或者不愿听父亲说中文而跳如雷,在房间里为伟大的中文走来走去一泄胸中恶气。

在那样的时候,他是谁?

文化ntty,即文化认同,或者文化身份的确定,也许是一个来源于移民的问题,是文化汇和融合所带来的困惑。当异域在船的海平面浮现,当超音飞机呼啸着大大略去了空间距离,文化与地域、种族以及肤色的传统链接,立刻出现了动摇。们走出乡,走出县,走出省,走出国界,越来越习惯把童年和祖母的方言留在远方。几乎没有一种文化还能纯粹,也没有任何一个还能固守自己纯粹的文化之根。传教士、商、黑、远征军、难民、留学生、旅游者、跨国公司……他们一直在或或浅地率先接受文化嫁接,或多或少地改变着一片片文化环境。

移民在剧增,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未来无疑更是一个大移民世纪,是一个路上多拥挤和行色匆匆的世纪,是生活不断从登机和候车室开始的世纪。文化认同正成为一个时代的政治事件,正成为旅途上一件越来越沉重的心理行装。即便没有移民局官员作身份甄别,很多也会在心中升起一个恍恍惚惚的疑问:我是谁?

欧美主流文化崇尚个至上,却一个劲时兴着类属认同,即划线站队的ntty,当然很有意思。这不是什么庸自扰的怪念。同样作为分类学的好者,中国也把“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一类用作贬义词,显示出对混杂状态的普遍恐惧,显示出对某种本原和单质的习惯好。你不可能什么都是,没有权利什么都是。冷战结束后的民族主义冲突,更使一些学找到了新的营生和新的题材,更愿意把一场文化差异的大清查当作新兴知识产业,强迫们在分类目录面前自报出身和接受检查,非此即彼地选择自己的归属——这种热闹事态的背景,是美国学者亨廷顿著名的“文明冲突论”,是德、英等西方国家排斥和限制外来移民的喧嚣,连法国这样的权思想原产地,中左力量也无法阻止国会通过歧视移民的最新法案。

困难在于:文化差异是存在的,也不应该轻易化约,但文化身份被太当成一回事的时候,也许就掩盖了另一个重要事实:当今之已大多程度不同地进了文化多重状态。一个,可能是语言上的塞尔维亚,却是血缘上的克罗地亚;是宗教上的阿拉伯,却是生意上的以色列;是衣着上的北尔兰,却是文学上的英格兰;是家庭伦理上的中国,却是法则上的法国;是饮食上的,却是足球上的阿根廷;是聊天时的四川,却是购物时的香港;是政治生活中的北京,却是影视消费上的洛杉矶;甚至是这间房里的这一个却是那间房里的另一个,是这个小时的这个却是下一个小时的另一个……这一个个多边形和多面体,这些数不胜数的文化混血杂种,怎样划线站队?即便这杂种与那杂种之间还有很多差别,但不论强国的民族主义还是弱国的民族主义,派发标签的出身政审意味是否有些率不智?

l·托马斯是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在《水母与蜗牛》这本书里,他嘲笑病医生们把一个的多个“自我”当作分裂症特征。在他看来,一个如果有七八个自我,也只是一个合合理的小数目。多个自我共存并不是病态。如果说这种况与分裂症有区别的话,那么唯一的区别在于,的多个自我总是一拥而上,成一团,不能像正常做到的那样接有序和按部就班,如此而已。托马斯的这一说法,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的文化多重的状态。我那位黎熟面对白和面对同胞的不同文化反应,其实不是什么反常,将其看作不同自我的随机转换,大体符合托马斯笔下的健康标准,并无出格和危险之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都是自己“熟悉的陌生”,我既是我,也是你,也是他,甚至是一切称谓格,是一个复数化存在。如佛祖曰:众生即我,我即众生。

除了地理意义上的移民,隐喻化的“移民”大概是我们每一个的命运。这里有时间的“移民”:一般来说,年轻容易激进,只是当更年轻一代在身后咄咄地成长起来以后,他们曾百般轻蔑和攻击过的卫道保守,很可能逐渐移他们多皱的面庞和四方八正的步态,包括欲减退之后,其解放躁动很可能易为对义的持守。这叫做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不过是格在岁月航程中停靠在不同港湾。每想到这一点,我就不会过于认真地对待年长型的傲慢,总是想象他们在更年长的一代面前,对同类傲慢的不满可能不会比我更少。我也不愿过于认真对待年少型的轻狂,总是想象他们在更年少的一代面前,很快就会失去轻狂的本钱,也许将很快在时间魔术之下重返平实。一切适龄的心理表,即便不是虚假,也不是真实的全部。

还有知识的“移民”。一个求知者可能要读很多书,在知识版图上频繁流。特别是在资讯发达和文化多元的时代,知识炸总是在们心中过多累积和叠加文本,在感和思想的面前设置出过于混和歧异的路标,让有点无所适从。于是,我们常看到这种况:昨天还是坚定的国粹派,今天就变成了激烈的西化派;今天是振振有词的经验主义者,明天可能成了若悬河的理想主义者。这种变化,可能是对现实演变的及时回应或者智力发育过程中的合理更新,但事在很多况下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有时候一个知识者赞成什么,仅仅取决于他能够说上些什么,取决于他碰巧读了个什么学位或者近来偶尔读到一本什么书。如同他哼哼哟哟地生出什么病,取决于街出售什么药片。他们不是什么现代派,只是“读书现代派”;他们不是新儒家,只是“信息新儒家”。他们是一些现买现卖的知识贩子,因此很难保证他们不在另一种时兴药片的吸引之下,很快折腾出另一副病容。

还有地位以及各种利益区位的“移民”。非圣,只要活着便有利欲不绝,故社会存在制约社会意识,在利益分配格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本站必读
新书推荐: 日遍诸天 至尊猎艳路 在中世纪异世界抓取性奴吧 追星族 我绑定了标签系统 末世性爱系统:做爱就能变强 在入住可以随意性爱的公寓以后 从NPC开始的基沃托斯 神奇照相机 养尊处优的大奶美女医生终是败给了时间,败给了大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