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着看去了。
也就是说,现在的《永乐大典》还是一套,尽管是副本,可称为孤本也不为过。除非朱由校去把永陵刨了,把正本再抢出来。
刨坟掘墓是绝对不可能的,朱由校再怎么是穿越者,坐上了皇帝的位置,还真不敢这么。
太不保险了,太容易遗佚了。
朱由校一想到收藏在皇史宬的《永乐大典》是独一无二的,就忍不住担心。火灾啥的难防,有偷也不好办哪!
嗯,窃书不能算偷,是读书的事
。可朱由校不
哪,把独一无二的孤本据为己有,吊起来打都不解恨。
“万岁。”礼部尚书老董听了皇帝的意思,谨慎又有些为难地奏道:“永乐和万历年间,都曾有提议过刊刻,也皆因‘工费浩繁’而未能实现。”
皇帝摆了摆手,根本没问“得花多少钱”,而是很豪横地说道:“不管花多少钱,刊刻都要马上开始。朕已命内府调拨画匠、砑光匠、纸匠等,惜薪司、光禄寺和翰林院则分别负责木炭、酒饭和月米的供应。”
停顿了一下,朱由校又补充道:“之前抄录副本,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重录本要与正本的格式装帧一致。此番刊刻,倒不必如此。董卿,你明白朕的意思吗?”
“微臣明白。”老董躬身答道:“万岁欲使《永乐大典》流传于世,得观。”
朱由校点了点,说道:“正是如此。只有这样,才不虞此巨著遗佚于世,成为千古之憾。”
招集了数千编写抄录,耗费了那么多金钱,就弄一套收藏在皇家,既不经济,也容易遗佚。
刊刻了几百套,那,那就是几百万册啊?!朱由校轻抚着额,被这数字吓了一跳,决定先来个一百套吧!
董其昌也在暗自估算,要是雕版印刷的话,千万刻版都打不住。虽说是一劳永逸,想再印的话,找出刻版就行,但耗费的时间和力,算起来也令
咂舌。
朱由校已经权衡过利弊,决定采取活字印刷,关键是快呀,省钱哪!
而且,既然是印出来给看的,要求就不用太高。流传于世的是文章,是知识财富,而不是秘不示
的
美收藏品。
在各州县逐步建立起图书馆,也是朱由校要普及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个图书馆放一套,这比较现实。个收藏的话,一两万本的书,非一般财力所能购齐。
“微臣回去便布置,以最快的度进行刊刻。”董其昌理解了皇帝的意思,躬身告退。
书籍是进步的阶梯,皇帝轻轻叩击着椅子扶手,觉得自己了一件最有意义的大事。
永历大帝朱棣修撰《永乐大典》,是为了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可路子走偏了,只抄录一本,显然达不到造福万代的目的。
嘉靖虽然抄录副本,理由是以免遗佚。可这个自私鬼,把正本带到棺材里去了,你能看个呀!
只有刊刻行,流传于世,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失传。
对了,还有辽东的建,可不能让他们翻盘。什么《四库全书》,编撰收录的还没有毁弃的多呢!
这也只是个开始,在文化传承上,朱由校知道自己还任重而道远。
皇家藏书虽然丰富,但也有很多不全的。民间个收藏的珍本善本,也不在少数。
不管是好是坏,别让它佚失了,是非留待后阅览评价吧!
…………………
皇帝在尽力保持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财富,还憋着劲儿要平辽,不让建有毁书的机会。
而在辽东,建最终还是实施了战略收缩。这是形势不利之下采取的正确选择,可也是无奈之举。
能守住地盘,能抵挡住明军的攻袭,谁会不战而退?
“南卫四百里膏腴之地,一旦弃之而为我军所有。闻
连斩数名伪官伪将,讫心腹溃而羽翼剪,诸伪将
自危矣,此可乘之隙也……”
接到袁老师的奏疏,朱由校振奋之余,也有些犹豫不决。
袁老师觉得这是可趁之机,但朱由校却认为时候未到。
建的损失要比历史上大很多,作出的反应也和历史上差不多。鉴于东江军的战力,建
把主力收缩于辽沈,并在建州留下两旗
马守卫。
如果东江本部动的话,与留守建州的两旗马,几乎是势均力敌的对战,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
辽南明军北上攻击辽沈就更没有优势,建损失虽重,可六旗
马依然具有相当强的战力。
辽西明军要配合友军夹击辽沈的话,困难依然存在,辽泽就是一个问题。
还是应该等到河水冰封,再来个四下动,更为稳妥吧?皇帝摸着下,陷
了沉思。
……………………